陈寿在“表”里说,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他不仅荣膺刘备的三顾,也深受孙权的“敬重” 。到了刘备死后,后主继位 。诸葛亮综揽军政,“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办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 。
网络配图
据正史记载跟一些佐证,诸葛亮其实并不像三国演义小说中写的那么美好 。他很有可能对关羽的死都要负上一定的责任,具体的可以翻阅时间相关的资料,关羽死后将近2年蜀才报复吴,很不合理 。也就是他考虑到一些会威胁到刘备江山的人加以铲除 。而祁山之战惨败更是很奇怪,魏延不被委以重任,最后输的一塌糊涂,出祁山途中很多倒戈蜀的地方全被魏处理了 。整军再出祁山的时候当然没上次那么容易了 。所以诸葛亮才华是有的,但是并不像小说写的那么神 。
这几句“论定”诸葛亮的治绩的话,是当时一般人的“公论” 。陈寿并未“过甚其辞” 。事实上,出于陈寿之口,更为客观 。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参军,于马谡战败以后连带地被诸葛亮处罚 。陈寿本人,也曾经为了某一件事,被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处罚过 。
后代的史论家,却颇有批评陈寿不够客观,责备陈寿,说陈寿为了“私怨”而在“表”里写了下列几句话:“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
陈寿的批评是否恰当,为另一问题 。他确是并设有为了“私怨”而作出如此的批评:他不曾为了父亲的被罚,而说同时被治罪的马谡好;也不曾为了自己被罚,而说诸葛瞻不好 。陈寿不曾否认诸葛亮有“治戎”之长,所批评的只是诸葛亮短于“奇谋”、“将略” 。
蜀国自关羽战败失了荆州,被东吴所诛;张飞复仇心切被部下所杀;刘备征伐东吴,六十万大军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接二连三的军事外交战略失败,导致了蜀国的直接衰败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基于蜀国拥有荆州的基础上,联合孙吴,待天下有变,北伐灭魏 。而失了荆州之后,使得蜀国偏安一隅,每次北伐只能出祁山 。而此路山路崎岖,后勤供应困难,每每使得北出祁山无功而返 。
网络配图
蜀国的统治者对于当地来讲属于外来户,蜀国的政治顶峰人物是跟随刘备的老一代,二级政治人物是跟随诸葛亮的荆州知识分子,当地蜀人处于政治底层,阶级矛盾尖锐,司马昭灭署之后,为了缓解这一矛盾,让当地实现了蜀人治蜀 。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深深了解这些矛盾,刘备死后,他提拔了一些当地人,缓解这种矛盾 。
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去东吴修好,调整外交政策;
政治上治理国家遵从法制,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并且他带头执行,使得蜀国有一批廉洁官员,因此蜀国得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但是蜀国的根本已经疲软,刘备的军事失败已经令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已经无力回天,实力上已经无法灭魏,但为何每每出祁山北伐?也许他是要转移国内的矛盾化为外部军事矛盾,以此来稳定国内民心,再者,伐魏也是诸葛亮隆中对的对刘备的承诺 。
诸葛亮千古以来被人尊为智慧的化身,只可惜他谋人不谋己,以至于被累死 。而司马懿则不同,寿命也很高,二十年磨一剑,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蜀国还是被司马懿的儿子所灭了
诸葛亮五次北伐,单以战争本身来看,诸葛亮都战胜了魏国,对手不一定是司马懿 。我不否认诸葛亮是个有能力的人,他能把蜀汉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带着10万大军,吓得司马懿40万大军不敢应战,在满宠的劝说下,司马懿才勉强应战,一战即溃 。可见诸葛亮的个人能力不容质疑 。
- 三顾茅庐的根本原因:只是刘备诸葛亮心思的契合
- 曹操为何没有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
- 诸葛亮怎么死的?揭三国诸葛亮的真实死因
- 六出祁山的经济账:诸葛亮不能让魏国安稳发展
- 三国东吴权臣诸葛恪怎么死的?诸葛恪是被谁杀的
- 诸葛恪是谁?诸葛亮之侄、东吴权臣诸葛恪简介
- 诸葛亮没用子午奇计:是对是错?
- 曹操为何总喜欢抢别人老婆诸葛亮是这样说的
- 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并非是阴谋
- 揭秘三国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弱小的刘备而非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