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明君李世民无奈选择软弱李治继位?( 五 )


贞观十九年 , 唐太宗追封千古第一忠臣比干为太师 , 定谥号为忠烈 。并命令有关部门负责加固他的坟墓 , 修建祠堂 , 每年春秋二季用猪、羊二牲畜祭奠 , 并亲自撰写祭文来击败比干 。
唐太宗曾批评秦始皇、汉武帝说:“近代一平天下 , 拓定边方者 , 惟秦皇、汉武 。始皇暴虐 , 至子而亡 。汉武骄奢 , 国祚几绝 。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 , 远夷率服 , 亿兆义安 , 自谓不减二主也 。然念二主末途 , 皆不能自保 , 由是每自惧危亡 , 必不然懈怠!
秦皇、汉武与唐太宗本人在拓定边方方面存在某些相似性 , 然而其身后事 , 却都结局凄凉 。唐太宗在事效前二者的同时 , 又想尽力避免重蹈二者的覆辙 , 因此他晚年就一心致力于对太子李治的教育与对附臣的驾驭上 。
李治立为太子以后 , 长孙无忌日益权重 , 一度权势熏热 , 卧在病榻上的唐太宗也是听之由之 。原因在于长孙无忌修身齐家可谓至善至臻 , 他和他的家族并没有介入唐宗晚年的太子党争 , 因而太宗对他尤其信任 。
【悲剧:明君李世民无奈选择软弱李治继位?】 于是 , 长孙无忌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些势力集团 , 如褚遂良、高季辅之流就紧紧依附在长孙无忌身边 。
但是 , 长孙无忌却难有容人之量 。于是就有一些末流开始着手为长孙无忌清洗政敌了 , 政治本身就是这么残酷 。贞观末年的刘洎冤死、张亮被杀、岑文本忧劳而死、马周引退、房玄龄被诬谋反事件莫不与长孙氏专权相关 。
敏锐的唐太宗开始意识到 , 臣子的单极政治有可能会坏了大唐的根基 。权力的金字塔未发生倾斜之前 , 唐太宗急需要第三支力量的介入 。
贞观十七年四月 , 李治立为太子之后 , 唐太宗选用了一批元老重臣 , 组成了一个阵营强大的“辅佐“班子 。史称:”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如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 房玄龄为太子太傅 , 萧瑀为太子太保 , 李勣为太子詹事兼太子左卫率 , 李大亮为右卫率 , 于志宁和马周为太子左庶子 , 苏冒和高季辅为太子右庶子 , 张行成为太子少詹事 , 褚遂良为太子宾客 。针对李治的仁弱缺点 , 他又命刘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更替到东宫与太子谈论 , 以提高李治的学识与决断能力 。
自李治得立以来 , 唐太宗经常“令太子居寝殿之侧“ , 以便朝夕相处 , 对之施以言传身教 。他一概辅政大臣的那套抽象的教育方法 , 而采取经义结合民间利病之事进行君道教育 。只是 , 他并没有将尚武的精神传达给太子 , 所重点施教的还是儒家的治国理论 。
贞观二十二年 , 唐太宗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 , 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馋》、《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篇目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君临天下的统治经验 , 班次太子李治 , 作为他即位时效法的榜样 。正如他在《帝范后续》中说的:“次十二条者 , 帝王之纲 , 安危兴废 , 咸在兹焉 。古人有云:非知之难 , 惟行之不易 。行之可勉 , 惟终实难 。同时他告诫李治说:“你没有我的贡献和功劳 , 却继承我的荣华富贵 , 谨当全力去做有益于百姓之事 , 帝国仅仅的得以保持平安 , 如果一旦骄傲惰怠或奢侈放纵 , 性命就会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