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 , 是承乾的胞弟 , 贞观十年 , 徙封魏王 。李泰幼时聪敏绝伦 , 稍长善作诗文 , 成人后爱好经籍、舆地之学 , 深得太宗欢心 , 由此得宠 。李泰的得宠与承乾的失宠大体上是同时发生、交互消长的 。而唐太宗对丽台也是有意心许 , 并对之偏袒 。贞观十年二月 , 唐太宗“以泰好文学 , 礼接士大夫 , 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馆 , 听自引召学士 。”李泰手下文人心领神会太宗的默示 , 便由司马苏帽出面 , “劝泰延宾客著书 , 如古贤王 。”于是 , 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 , 物色著作郎晓得眼等四人撰写 。由于唐太宗的大力支持 , 经费充裕、待遇优厚 。“士又文学者多与 , 而贵游子弟更相因籍 , 门若市然 , ”这位李泰夺嫡打响了第一炮 。
唐太宗对魏王的宠爱是很明显的 , 但他无法在嫡子继承制与自己的心意之间作出割舍 。然而 , 自贞观十年至贞观十六年以来 , 从唐太宗对魏王泰有意偏袒并着力扶持他的实际行动上来看 , 唐太宗是有意让魏王泰再合适的机会到来时成为储君的 。
自武德六年以来 , 在李建成的主持下 , 秦王李世民开始被逐次削夺统兵权 。此时 , 东宫周围也渐渐聚集了一批谋臣猛将 , 东宫借太子之位开始对秦王府形成弹压之势 。当时年轻气盛而性格刚烈的秦王自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 , 因此常怀戒备之心并伺机反抗 。在杨文干事变后 , 李世民开始认识到 , 父王始终是坚决挺立建成的 , 因此他把怨恨之心有太子建成扩大到了父王 , 这也大概是权力使然吧!后来的玄武门事变是一次十足的政治大冒险 , 但李世民侥幸成功了 。失势的李渊无奈地退位 , 转由李世民执政 。然而 , 李世民的怨恨之心并没有因此而消除 , 他依然把流血冲突归咎于父王的有意偏袒 , 并颇为自负地认为大哥李建成不具备储君应有的德行却枉居其位 。诚然 , 胜利者是没有错误的 , 只是唐太宗心里始终找不到平衡 。即位以后的唐太宗就很少去看望退位的父王 , 这被很多人看作是“不孝” 。可是 , 极为自尊的唐太宗又怎么肯向父王认错 , 他又缺乏“掘地见母”的两全条件 , 因此父子二人的心结久久无法释怀 。
十多年后 , 唐太宗开始面临当初与父王近似的抉择 , 立长还是立贤?他似乎开始理解父王当年的心情:依制——只能立长!可是他又不愿意看到才华横溢的魏王受到东宫的压制 , 因为魏王有他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那么 , 怎么理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或许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糟糕的事情还在玄武门事变上 , 自己的这种流血政治会不会成为儿子们效仿的对象?这样 , 他就更有理由宠爱并呵护魏王 , 以防止因为怨恨再次发生流血冲突……
其实 ,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 这不是百姓的家庭 , 诺大的帝国都要围绕这个家庭来运转 。因此 , 李世民还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宗族上下一致 , 团结一心 。原因很简单 , 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封建帝国怎么能允许宗族内部的分裂?分裂的宗族又怎么能承担起李渊父子开创的大唐基业?仅此还远远不够 , 如何保证百年之后的李唐皇族依旧不受这段历史的负面影响?史载:“贞观十六年夏六月初七 , 唐太宗下诏书回复隐王李建成为隐太子 , 改封海陵刺王李元吉为巢刺王 。”既然恢复了李建成的太子名号 , 那么李世民的等级还有什么礼制上的依据 。唐太宗此举意欲何为?
- 唐太宗李世民何以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 历史上李世民是怎样设计一夜情逼父造反的?
- 宋夏定川寨之战:只因士兵哗变导致的悲剧性失败
- 李世民一生最善于权术:但却唯独驾驭不了他!
- 有了武代李唐的预言:李世民为何没杀武媚娘?
- 李世民和贞观之治下的唐帝国是乌托邦?
- 三国最悲剧的婚姻:孙尚香有没有真心爱过刘备
- 马嵬驿兵变:一场因沉溺美色而酿造的悲剧
-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魏王李泰是怎么死的?
- 南明绍武小朝廷的悲剧:南明内斗和粉饰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