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明君李世民无奈选择软弱李治继位?( 三 )


贞观十年正月 , 唐太宗重新调整了分封子弟十七人为王;二月 , 除五人因年幼暂不赴任外 , 其余十二人均下诏迁往诸州都督 , 但只有相州都督魏王李泰“不之官 , ”由张亮代行都督相州职权 。太宗把李泰留在身边 , 就含有废太子的用意在内 。贞观十一年 , 唐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师傅 。
贞观十二年 , 唐太宗声称“设无太子 , 则母弟次立” , 暗示魏王泰可以取代承乾 。魏征当即表示反对:“殷人尚质 , 有兄终弟及之义 。自周以降 , 立嫡以长 , 所以绝庶孽之窥愈 , 塞祸乱之源体 。为国家者 , 所宜深慎 。”并强调 , “立嫡以长”是皇位继承的原则 。这令唐太宗很不乐意 , 但他看到重臣海滨不赞同李泰 。于是 , 次年他特地命宰相房玄龄兼任太子少师 , 向群臣表示自己对太子地位的重视 。
面对重臣的反对 , 唐太宗最终放弃了立魏王为嗣的打算 。他开始限制诸王的权力 , 弱化诸王的僚佐了 , 为的是东宫地位的稳固 。

为了匡正承乾的君德 , 唐太宗又诚心邀请他最信任的大臣魏征出任太子少师 , 并向群臣宣誓:“方今群臣 , 忠直无逾魏征 , 我遣傅太子 , 用绝天下之疑 。”当时 , 魏征因病初愈 , 上表辞退 。唐太宗特下手诏晓谕:“周幽、晋献 , 废嫡立庶 , 危国忘家 。及汉高祖几废太子 , 赖四皓然后安 。我今赖公 , 即其义也 。”魏征得到诏令后 , 知道责任重大 , 于是不顾老病 , 最终接受了这个职任 。这说明他为了维护皇位嫡长制及预防争立储君的内乱 , 愿意担负起匡扶承乾的重任 。
然而 , 急不可耐的魏王却当着父亲的面立下了奇怪的誓言:“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 , 乃更生之日也 。臣有一子 , 臣死之日 , 当为陛下杀之 , 传位晋王 。”当唐太宗将此言转述与大臣们时 , 谏议大夫褚遂良当即正词直谏说:“陛下言大失 。愿审思 , 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之后 , 魏王据天下 , 肯杀其爱子 , 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昔者既立承乾为太子 , 复宠魏王 , 礼秩过于承乾 , 已成今日之祸 。前事不远 , 足以为鉴 。陛下今立魏王 , 原先措置晋王 , 始得安全耳 。”唐太宗深感褚遂良所言在理 。
当时只有十七岁的晋王李治由于有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鼎力支持 , 因而很为魏王所忌惮 。唐太宗出于保全宗室的考虑 , 便召见了李治 , 却发现他魂不守舍、忧心忡忡 , 心里很是奇怪 。后来一再追问与调查才得知实情:原来魏王泰见晋王李治还是个孩子 , 于是派人私下里要挟他说:‘汝与元昌善 , 元昌今败 , 得无忧乎!’经此恐吓 , 晋王果然‘忧形于色 , 坐卧不安’ 。唐太宗对魏王泰的这一做法很是反感 , 他不曾想到魏王的心机如此之重 , 阴谋如此之深 。幡然之后 , 他才想到李承乾为何有如此过激的行为了 。
不久 , 唐太宗与李承乾进行了最后的交谈 。李承乾说:“臣贵为太子 , 更何所求?魏王久有夺嫡之心 , 只恐被他加害 , 才与朝臣谋自安之道 。一帮凶险不逞之人 , 遂叫臣为不轨之事 。今若以泰为太子 , 这是中了他的圈套了 。”李承乾这番话的份量 , 并不亚于褚遂良对李泰虚伪誓言的揭露 。唐太宗不无痛楚地说:“承乾言亦是 。我若立泰 , 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 。泰立 , 承乾、晋王皆不存 。”自此 , 唐太宗彻底打消了立李泰为太子的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