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谋杜断:为何两位唐朝名相会被冠以这样的称谓

古称玄龄善谋,如晦善断 。盖谋与断当兼备而不可一缺者 。

予于事,多有见之极明,而持之不武,以此致误 。常悔之恨之 。
故禅门贵悲智双足,而谋与断,俱智所摄 。谋而乏断,正能见而不能持也,此终是智浅而不深,偏而不全耳 。大宜勉旃 。
译文
古人称,房玄龄精通谋略,杜如晦善能决断,其实谋略与决断应当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
我平常对于事物,多能观察得极为明白、见解比较清晰,但在处理时却不能果断地作出决定,结果就会造成失误,为此心里常常觉得懊悔 。
所以禅门中注重慈悲与智慧要双双具足,而谋略与决断,都是属于智慧的方面 。有谋略而缺乏决断的能力,这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智慧浅薄而不深厚、偏僻而不全面的缘故!因此迫切的需要更加努力的学习 。
补充材料
房玄龄: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
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十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 。
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 。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 。“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对他特有的名臣气度、良相风格的赞言 。
作为一名雅士,他颇具可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勋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英贤 。
杜如晦:中国唐初名相 。字克明 。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 。
唐武德元年——618年,如晦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 。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 。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 。
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 。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 。四年三月卒 。
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 。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 。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
【房谋杜断:为何两位唐朝名相会被冠以这样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