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国三大君主中为何刘备的心胸最狭窄?

历史证明,大凡开国者,一般都注意尚贤任能 。刘备屡战屡败,频遭挫折,自然也知道任用贤能的重要 。
先来谈谈曹操的用人 。曹操出于功利的目的,唯才是举,虚怀待人,不惜爵赏,使许多人都甘为其所用 。当然,这里面固然有“以权术想驭”的问题,待人处世难免诡诈,有时把不合几意的人杀了,还要唏嘘流泪;有时表面和气而内心痛恨,伺机而除之 。但却也不乏曹操以诚待人的事例 。对待关羽就是明证 。
三国时期另一个善于网罗人才的便是孙策 。正是因为孙策的善于罗致人才,所以乐为其用的人也有很多 。临终前为孙权留下了文如张昭,周瑜;武如程普,黄盖等一批颇有谋略的领导人物 。而若论用人,孙权又远在其兄之上 。孙策临终前曾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卿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他敬待孙策旧部,使其乐为所用;聘求名士,鲁肃,诸葛谨皆甘于受其驱使;拔将于行阵,如一代名将吕蒙;不疑归从,甘宁投吴,待之等同于旧臣;不拘泥于年资,敢于任用新人陆逊,既而大破关羽,刘备等等等等 。正所谓“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 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
下面来说说刘备的用人 。不可否认,刘备用人重义,常常能以诚待人,也确实收到了不少效果 。例如他代领徐州,诸贤拥戴便是明证 。等到他驻扎于新野时,开始了自觉的求贤工作 。徐庶来投奔,他器而用之 。司马徽隐居,他也去主动拜访 。后来又三顾茅庐,咨以大计,打动了诸葛亮 。使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此,都揭示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而刘备在入蜀前后,也尤其注意广开贤路,对前来投奔的文官武将,他都能授用 。例如对待马超,黄忠,庞统,法正就是明证 。还有刘璋部下归降文武官员,也能一一录用 。
刘备也有看人看的准的时候 。他临终前劝诸葛亮慎用马谡,诸葛亮没有听从,结果马谡街亭大败;他令魏延镇守汉中,不考虑其它原因,但就从魏延后来镇守汉中的战果就可以看出,刘备的选择是正确的;功曹书佐主簿李恢被人污蔑谋反,也是刘备洞察事实,救了李恢一命 。
【解密:三国三大君主中为何刘备的心胸最狭窄?】但是,仅凭这些就得出刘备善于用人的结论,无疑是片面的 。就刘备知人善任的能力而言,无庸质疑,他远远不如曹操 。曹操对于自己部属的能力了如指掌,更加不疑归从,也敢于拔将才于行伍之间(如乐进,于禁,典韦等),所以收到了人尽其用的效果 。刘备有时则不明于察,不知道部下的心术及其长处,短处,以致不能使他们发挥很好的作用 。这其中主要是关羽和赵云的问题,不多说了 。
刘备的为人,有少恩,多忌的一面,没有宽广的胸怀,有时显得比曹操更加狠毒,不容异己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他称帝之前,表面上不愿意称帝,然而等到真的有人劝他不要称帝或是迟缓一些再称帝的时候,刘备就不客气了 。这样的例子最明显的是西蜀大臣费诗 。费诗在蜀国,开始时得到了一定的重用,但后来刘备称帝时,他不识时务,上书谏止,结果遭到了刘备的嫉恨,不久便被降职 。其它的还有很多 。例如汉中之战前夕刘备询问部下周群 。周群以及司马张裕都反对刘备征讨汉中 。后来周群便一生不得提升;张裕则因为当初曾经触犯过刘备而被刘备借故处死了——典型的挟私报复 。还有刘备讨伐东吴之前,谋士秦宓劝他不要兴兵,结果被关进了监狱 。战斗期间,部将黄权因为与刘备意见不同而被调离前线,去抵抗曹魏,结果孤军悬处,道路隔绝,无法还蜀,被迫降魏 。还有需要提到的就是蜀国名士彭漾,只因为出言不逊就被处死 。如此种种,无一不说明了刘备在用人方面也有狠毒,心胸狭窄的一面 。在这一方面,就算不能说不如曹操(因为曹操也逼死过有大功劳的荀文若),但也决不会比曹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