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功利主义外交: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外交

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林则徐、魏源,还有徐继畬,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们通过与西方人直接交往,认识了西方,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这是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根本转折 。在他们之前,中国人面对周边族群始终有一种文明上的自大,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等,其实都是中原文明优越感不自觉的外露 。
【揭秘清朝功利主义外交: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外交】面对西方,中国文明在明末徐光启时代有过一个短暂的理性平和时期 。那时的明朝尽管面临政治危机,但文明的自信在徐光启那一代中国人那里没有多大问题 。中国文明原本就是从黄河中下游一隅不断吸收周边族群文明而不断重构和发育而成的,所以徐光启那代中国人面对全然不同的西洋文明,面对满腹经纶的利玛窦等“西儒”,既不感到自卑,更不会狂妄自大 。那一代中国知识人遵照圣人“一事不知以为耻”的教诲,面对不知道的西方知识,采取“拿来主义”立场,如饥似渴地吸收 。按照徐光启、李之藻等人规划,他们准备用20 年时间将传教士带来的几千部西方典籍全部译成中文 。假如这个计划得以实现,中国在那个时代实际上就会与世界处于一种同步状态,中国文明也一定会像过去几千年一样,不断吸纳外来文明重构自己的文明体制 。
然而,徐光启那代人的理想因为中国内部政治变化没有持续下去,满洲人定鼎中原之后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西方化,而是汉化 。所以尽管在清朝早期很长时间并没有禁止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但中国主流文化实际上已不把西方化当回事,不再像徐光启时代那样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洋文明 。乾嘉汉学畸形繁荣,其实就是一个最好例证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对于统治者来说确实是一种耻辱,但对整个中国社会而言,这场战争让中国国门再度打开,睁眼看世界,看出了中国与世界的真实差距 。
看到了差距,就要弥补这个差距 。这个逻辑一点儿都不意外 。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明确提出中国要想避免这样的战争结局重演,第一,必须放下老大的架子,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第二,必须确立向西方学习的大原则,不能因为“非我族类”而拒绝人家好的东西;第三,退一万步说,假如中国还准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话,那么也必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 。用魏源的历史名句表述,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只有“师夷长技”,方能“制夷” 。换言之,要想“制夷”,必须“师夷长技” 。
魏源那个时代,中国刚刚从自以为辉煌的盛世中惊醒,由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先前文化自大理念深入士大夫骨髓,士大夫阶层用自己的双手蒙住了自己的双眼,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像我们今天这样体会向西方学习的道理 。为了说服这些士大夫,魏源和那时许多聪明人一方面用“西学中源说”自我安慰,强调西方那点家底虽说比中国要富有些,但追根溯源,西方这些东西都能从古典中国找到依据 。直截了当地说,这些西学都是对古典中国智慧的再发明和再创造 。另一方面,魏源等人借用孔子“礼失求诸野”原理,倡导“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以为中国学习西方,就像古典中国向周边族群学习某些东西一样很正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那些“胡化”的东西,不是慢慢都成为中国文明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了吗?
根据这样的认识,魏源建议在虎门创设造船厂、火器局;建议像晚明那样邀请外国技师来华主持新式工厂的创设、新式机器的建造;建议聘请外国人培训中国人,进而慢慢发展中国自己的基础工业 。应该说,魏源的这些规划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