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功利主义外交: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外交( 二 )


魏源那代人意识到了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只有学习西方,才能改变自己,才能让中国在与西方的交往中不至于再犯鸦片战争这样的错误 。这些认识是正确的 。但问题在于中国此时不是在一种常态情形下学习西方,而是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不得已 。因而这次向西方学习,不仅始终笼罩在失败后的阴影中,有一种报仇雪耻的急切冲动,而且呈现出中国文明很少有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特征 。那时中国人不愿从基础科学开始全面接受西方科学技术体系,而是急功近利地从最实用最易见效的领域开始 。中国学西方的目的越说越直白,就是为了“制夷”,就是为了雪耻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还将像过去一样沉睡、昏睡,根本不会去学什么西方 。
极端功利主义立场不仅使魏源和那一代中国人无法从容地学西方,而且使那代中国人始终无法忘怀中国中心主义,始终认为中国落后和鸦片战争失败都是一个偶然事件,根本没有从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这种层面去思考 。由于中国失败只是偶然,所以不存在整体落后;由于不清楚时代差异,所以中国古典文明成就依然被士大夫阶层津津乐道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将正常的文明交流弄扭曲了,目的变成了手段,手段弄成了目的 。功利主义使中国在此后数十年无视最基础功夫,忽视从文明最细小的因子上嫁接中西文明 。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始终带有一种莫名的情绪,不是心悦诚服,不是出自内在需要,所以在经历上百年所谓向西方学习历程后,中国依然无法弄清西方何以富、何以强,中国何以不能像西方一样跻身于“列强”,何以总在“世界之外”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