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的北方茶叶之路:将茶叶远销契丹和西域

唐末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开创者钱镠(852—932),杭州临安人,建都杭州,占地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其范围包括今天浙江省11个市,以及江苏省的扬州、苏州,还有福建省的福州 。历三代五王,公元978年纳土归宋 。其基本国策:经济上鼓励农耕,兴修水利,筑捍海塘,治理湖浦,奠定了浙江粮仓——杭嘉湖平原的坚实基础,江南一带农商经济由此有较大发展 。“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苏轼:《表忠观记》 。政治上采取“善事中国”的保境安民政策,维护两浙安宁,“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苏轼:《表忠观记》 。。悠悠千古,独此一家!故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钱镠善事中原的国策给予高度评介:“钱镠所立家训,乃至临终遗嘱,念念不忘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大事之礼 。”自北宋至清,历代政权均一致肯定钱镠的历史贡献 。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有美堂记》对钱镠的评价很有代表性:“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 。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 。环以湖山,左右映带 。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吴越国对于茶叶之路的开辟至关重要 。最突出的是,它和北部大草原的契丹蒙古人的商业往来,促成了洲际的交流系统——吴越国首先开辟亚欧茶叶之路 。
一、以茶贡奉善事中原
吴越国首开北方茶叶之路|茶,为“南方之嘉木” 。吴越地区一向产茶,唐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说,浙西之茶“以湖州上,常州次” 。至五代时,吴越产茶区迅速扩大,湖州、杭州、睦州、苏州、越州、明州、婺州、台州等八州均有相当产量 。名茶有长兴县顾渚山的紫笋茶,天目山与杭州天竺、灵隐的绿茶,睦州鸠坑的团茶,越州余姚县瀑布岭出产的仙茗茶,婺州的东白茶等 。唐时,苏州的茶叶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比不上湖州与常州的茶叶;而在五代吴越时期,苏州茶的品质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太湖洞庭山的茶叶也成了贡品 。
杭州是吴越国都,盛产茶 。淳安、临安等地在五代时所产的大方茶已为名茶,成为进奉中原政府的贡品 。《旧五代史·梁史》卷六:乾化元年(911)十二月,“两浙进大方茶二万斤” 。可见大方茶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形成规模生产,而且产量相当可观 。此外,《吴越史事编年》《十国春秋》记录吴越国对北方中原政府的贡茶情况,证实当时吴越国的茶事状况:吴越宝正三年(928)八月,吴越王钱镠派袁韬向后唐进贡白银5000两、茶2.7万斤 。吴越宝正四年(929)八月,钱镠进茶2.7万斤 。天福二年(937),钱元瓘进贡后晋茶器,又进茶5万斤 。天福三年(938)十月,钱元瓘进谢后晋,贡品包括大茶、脑源茶2.4万斤 。天福七年(942),进贡茶2.5万斤 。开运三年(946)十月,钱弘佐向后晋进贡脑源茶3.4万斤 。乾祐三年(950)十一月,钱弘俶向后晋进贡茶3.5万斤 。开宝九年(976),钱弘俶进贺银织、乳香、吴绫、绵、钱茶、犀象、香药皆亿万计 。这样不间断地进贡,在整个吴越国时期未曾中断,而每次动辄数万斤的贡茶运往北方,可测算当时吴越国茶叶生产量的庞大 。
《册府元龟》卷四八四《经费》载:五代十国(907—960)时,南北茶叶贸易持续不断 。吴越王钱镠多次向华北政权进贡茶叶,并“差使押茶货往青州(今山东境内),回变供军布衫段送纳” 。这是吴越官方以茶叶换取军需布衫的变相贸易 。
五代吴越积极发展茶叶生产,特别是在低丘缓坡地大量种植,茶叶产量逐年提高,制作也日渐考究,除了大量生产用于与北方贸易的茶叶外,还研制了精制的脑源茶,主要用于向中原政府贡奉 。“贡茶”的生产,反过来大大促进了茶叶研制,许多“名茶”应运而生 。据不完全统计,五代吴越仅先后向中原政府贡奉的茶叶就达60余万斤,而用于与北方贸易的茶叶,数量自然要多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