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皇帝攒私房钱有绝招:皇帝如何侵吞国家财产?( 二 )


虽然政府很讲诚信 , 总是能够把皇帝的私房钱按时归还 , 但就是这样皇帝也忍受不了这种形同勒逼的所谓借钱 。真宗皇帝不得已就一面规定以后每年从小金库无偿给三司拨款60万 , 同时下诏“切诫三司 , 毋得复有假贷” , 一面又恶狠狠地规定 , “内藏库专副以下 , 不得将库管钱帛数供报及于外传说 , 犯者处斩” 。因为有这样的家法 , 宋朝皇帝小金库到底有多少私藏 , 没有人知道 。在宋高宗时期 , 坊间流传他的小金库每年占去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
宋朝的皇帝尽管很不情愿 , 有时还是会拿出小金库中的钱财资助政府 。到了明朝 , 皇帝则反其道而行之 , 不再从自己的口袋里往外掏钱了 , 而是想方设法勒索政府 , 把国库的钱财弄到自己的口袋里去 , 内府动辄将国库数十万两银子挪到内库也成了最稀松不过的平常事 , 而最多的一次居然拿走了2400万两银子 。在内忧外患面前 , 政府没有银钱支付军饷 , 而皇帝却“谕廷臣足国长策 , 不得请发内帑” 。意思是说 , 大臣们要想出长久的解决办法 , 不要总打皇帝小金库的主意 , 皇帝也得过日子啊!
大臣们除了增加税收没有别的法子可想 , 就只好向老百姓加派征三饷:辽饷、剿饷、练饷 。所谓“三饷”就是练兵、征讨东北后金以及征剿李自成的军费 。“三饷”之外 , 还向大臣们摊派“助饷” 。“三饷”和“助饷”惹得天怒人怨 , 更加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 明王朝就在这种鸡飞狗跳的财政困境中垮台了 。李自成入京后 , 发现崇祯皇帝小金库中财宝山积 , 多达到3700万两 , 于是组织数千骡马、上万的骑兵 , 浩浩荡荡地押运这些金银财宝回陕西老家 。崇祯皇帝辛辛苦苦一场 , 不过替他人蓄积私藏而已 。
到了清代 , 区分了“国家”财政和皇室“私家”财政 , 也就是说皇帝的“小金库”充公了 , 这也就结束了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中国历代王朝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没有区分的历史 。皇帝的“小金库”充公了 , 当然这并没有影响到皇帝的日常开销 。皇帝要花钱 , 随时可以向户部支取—只要户部还拿得出钱 。这样户部在管理国家财政之外 , 又成了皇帝的私人财库 。当一个皇帝花钱如流水 , 或者皇室人员太多而又奢靡浪费的时候 , 国家财政就要承受极大的压力 , 很容易变形乃至瘫痪 , 导致社会混乱 。
皇帝个人乱花钱导致国家财政危机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 , 但毕竟一个人的奢靡浪费还是有限的 , 而整个皇室却是个庞大的群体 , 又是利益必须保障的特殊集团 , 他们的耗费对国家财政的冲击尤为可怕 。那些忧心天下的朝臣们对此也是毫无办法 。毕竟连天下都是人家的 , 不就多弄些零花钱吗?可这零花钱有时候却大得惊人 。
以明代皇室而论 , 在建国初期不过几十个人 , 而到了万历年代 , 人口已近20万 。日益膨胀的皇族宗室人口 , 成为国家财政的最大包袱 , 也成为明代中晚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早在万历之前的嘉靖时期 , 就已经有人把北虏、黄河、宗室看作社会的三大祸害 。
按照明初的规定 , 藩王的禄米 , 亲王一年万石 , 但后来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 只好降低支付标准 。但即便如此 , 嘉靖时代宗室禄米仍达853万石 , 超过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按照原先的设计 , 南方省份向北京提供400万石的漕米 , 北方省份向边境军队提供800万石的军粮 。而宗室禄米居然超过了军粮 , 严重破坏了财政安全 。连养皇室成员都成了问题 , 况天下乎?其重要表现是导致军饷无法正常发放、地方受灾无法救济 , 前者导致军队哗变 , 后者导致流民遍野 。另一方面 , 官方为了保证财政安全又加重税费征收 , 这又导致农民反抗 。财政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 , 致使社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 最终病入膏肓 , 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 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之下焉有不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