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辽宋三足鼎立的西夏王朝为何没被写入正史?

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一个以独立王朝身份卓然而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开始出现在中国西北的历史版图上 。
在纵观西夏历史时,最令我惊讶的是,它以弱小的实力,在长达190年的时间内,曾先后与同时代的宋、辽、金相抗衡,创造了独特的民族辉煌 。不幸的是,它最终也没能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这个王朝连同它的辉煌与梦想,统统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 。
正史中很少有关于西夏的记载,这使西夏成为一个完全被遗忘的王朝,朦胧而神秘 。
屠城背后的真相
大漠长烟,沧海桑田,时光用最温柔也最残酷的方式摩挲着历史,无论何其强大的王朝,其兴衰也仿佛只在弹指一挥间 。
从夏景帝李元昊开始,西夏共出现10位皇帝 。李元昊开国之初,能征好战,智勇过人,戎马一生,称雄一时 。到了13世纪初,在蒙古军队的强劲攻势下,西夏已是英雄末路,到了夏末帝时代,这个民族的高贵头颅被蒙古人锋利的马刀齐刷刷地斩下 。
同时,伴随西夏政权消失的还有西夏的文字、文化和历史,至于西夏的名字,蒙古大军也采取了“消灭”的措施,将西夏改称“宁夏”——意思是“安宁西夏”,这种相对含蓄的消灭方式,使我今天对宁夏的熟知远胜于西夏 。此外,蒙古军队还将讲党项语、穿党项族服装、行其风俗者一律杀灭,西夏文明因此戛然消亡 。那么,西夏诸地果真全部灭亡于屠城吗?
就这个问题,西夏专家史金波教授的回答是:这只是一个方面 。他认为,党项之所以消亡,更重要的原因是,西夏亡国后,党项族作为非主体民族,处于弱势地位,在逐渐被同化的过程中走向消亡 。
史书记载,西夏曾建有雄伟的宫殿、寺庙,但至今已荡然无存,仅留下断壁残碑和碑上日渐模糊的文字 。走在交错的碑林中,触摸碑文上的西夏文字,字形方整,“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因为它源于汉字却又完全别于汉字 。模仿这些字迹笔画,拓写到本子上,拿回北京向同事们展示,均连呼“天书!天书!”
在夹缝中崛起的党项族
西夏之所以神秘,与它没有“修史”有很大关系 。元朝史官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唯独没有修《西夏史》 。原因是,在宋、辽、金、西夏4个政权中,西夏势力相对较小,曾先后向其他3个政权俯首称臣 。另外,西夏的语言文字较为难懂,修西夏史具有一定难度 。
追本溯源,西夏远祖是我国西北赫赫有名的羌族 。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便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发展到东汉,西夏已是有150多个部落的民族,居住在今天以青海海晏县西为中心,包括四川西北部和甘肃西部的广大地区,各自逐水而居,不相统属 。西部与吐蕃相邻,西北部是吐谷浑部落 。
隋末唐初,党项羌异军突起,逐步强大起来,“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临吐浑,有地三千余里” 。通过不断兼并,党项羌形成了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拓跋氏等8个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 。
唐末,由于黄巢起义中,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等率部助唐有功,被册封为夏国公,赐姓李,并赐封其所率军队为定难军,统领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今陕西米脂、靖边等地) 。
进入北宋以后,党项人依附当时最强大的北宋政权,继续拥有定难节度使的名号 。公元982年,诏书放在了时任定难节度使党项人首领李继捧的面前 。按照诏书,李继捧被迫交出祖上留下的夏、绥、银、宥、静五州,随后带领王公贵族们举族内迁开封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