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秦始皇兵马俑为何都不戴头盔?

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 。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一个甲片也没有 。从俑坑里能看得出来,秦俑都是简装,他着的铠甲防护的面积并不大,都属于轻型的,和我们所了解的当时的魏国的重装部队正好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 。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队配备足够的铠甲 。历史记录显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富有的 。《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 。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但眼前这支复制的秦军却让人大感意外 。隐藏在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网络配图
两千多年前,秦国一位兢兢业业的县法律秘书“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个线索 。喜曾经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 。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 。秦军在战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秦统一中国前135年,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严苛法律 。从此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 。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你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么说你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 。这就是商鞅着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2000多年后,“喜”抄写的竹简又让人们得以看到这一制度的大量细节 。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 。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 。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 。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这是早期秦人贵族使用的餐具,两、三千年前,那是一个按出身和血统的贵贱分配权力和财富的时代 。像秦人的军功授爵这样给平民甚至奴隶向上攀升的机会,明目张胆地鼓励国人追逐功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人能够接受 。与贵族餐具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显得简单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晋爵对于一个士兵意味着什么 。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 。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 。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士兵们挣抢敌人首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两千年前的秦国,想必是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国历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独一无二的,这很可能跟秦人的历史有关 。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与游牧民族混居 。在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国家眼里,他们是落后野蛮的民族,虽然秦人努力学习中原文明,但他们从未真正接受过中原文明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 。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
网络配图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 。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当时一个着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在说客绘声绘色的叙述当中,可怕的秦军令人不寒而罹 。在商鞅的着作中,军功授爵制度对一支特殊部队规定了丰厚的奖赏,商鞅称其为“陷队之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