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历史上号称第一书评家为何被杀?( 二 )


“快”是金圣叹被判死刑的导火索 。金圣叹是一个说话做事不假思索、有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快人 。他的这种按捺不住、快人快语的个性,如果在平常的事情上表现出来,顶多会被人挖苦一下、嘲笑几句也就算了 。可在关键时期、非常事情上发作出来,如果再遇到一位不买他帐的厉害人物,那可就要遭殃了 。清初顺治十八年,皇帝死了,留下了一道“整顿地方吏治”的遗诏 。这本是例行的文告,大多是做做样子,可不少书生文人却想趁清廷整顿吏风之机,将贪赃枉法的县令任惟初扳倒 。他们上书大揭县令的烂疤,想把他驱逐出苏州 。谁知道以搜刮无度著称、人称“朱白地”的巡抚朱国治却有意偏袒属下,抓了五个带头闹事的书生,引起了公愤 。第二天,一百多名文人到孔庙里向孔夫子哭诉,借机准备大闹一场 。这便是清史上颇出名的“哭庙”事件 。或许是不满官府的做法,或许是真心维护正义,或许是急于表现自己,那个曾经受到过皇帝表扬的金圣叹顺理成章的成了诸生的“首领”,很有一股子舍我其谁的气概 。在没有认真考虑后果的情况下,金圣叹脑袋一热,亲自写了一篇抗议文章,发表演讲,支持诸生的“逐官运动”,并不自量力的要找凶狠残暴的巡抚朱国治“讨一个说法” 。官府早就想收拾一下这个狂妄的文人了,金圣叹这次主动跳了出来,恰好自投罗网,结果遭到了官府的疯狂镇压,酿成震惊苏州乃至全国的“庚午哭庙大狱”事件 。朱国治在奏疏上罗列这些闹事者的罪名是:“敢于哀诏初临之下,集众千万,上惊先帝之灵,似此目无法纪,恐动摇人心 。”这当然是有关清廷大局稳定的大事,于是朝廷派专人在江宁审讯,十八名被捕者不分首从,统统判处死刑 。金圣叹作为造反头子,被“掌嘴二十,以倡乱罪处斩” 。
孔雀因为长着翠羽而被网捕,猎豹因为拥有斑纹而被擒杀,这些本应当引以为骄傲的资本,却成了它们招灾惹祸的根苗 。同样道理,文人的狂也往往是遭嫉致祸的根本 。而金圣叹个性上追求快人快语的秉性,则加速了他由被嫉到被杀的进程 。因为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和平请愿事件,金圣叹却轻松的付出了生命代价,不能不让人深思 。其实,金圣叹的死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打击江南文人的反清思想,巩固满族政权造成的,他只是死于清朝统治者屠刀下的无数无辜者之一 。
作为文人或者书评家,有些脾气,有些牢骚,这很正常 。但根本没必要像金圣叹那样恃才傲世,目空一切,争强好胜,个性膨胀得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买自己所处的那个封建社会的帐 。如果金圣叹能够像陶渊明那样心平气和的待在家里,一壶好酒、半碗浓茶,心态平衡,与世无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的评书,不但能够寿终正寝,还能给世人留下更多更精彩的书评,这比起他年仅53岁就因为“狂妄自大”和“快人快语”而毫无意义的死去,岂不更有人生价值?!
金圣叹固然玩世不恭,并狂傲到了置自己性命都不顾的份上 。但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相比,金圣叹则表现出了文人的另一种“骨气” 。这种骨气,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是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告白,是一种笑对死亡、从容不迫的态度 。他的死,充分地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苏州的士子,不肯俯就,不愿委屈,以死抗争的豪迈英气,直让今天那些缺少钙质的知识分子为之汗颜 。
金圣叹死后被葬于吴县藏书乡五峰山下的博士坞 。不过,这位才子并没有因此而得以静静的安息 。他的坟墓在“文革”中被无情地砸毁了,可能是人们认为他不过是一位佯狂佯颠、德行怪异的封建文人而已,这倒成了金圣叹的最大不幸 。世人没有读懂他,理解他,反而让一颗永不屈服、睥睨权势的灵魂在青山绿水中无所皈依 。这多少让人扼腕长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