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对于中国的意义:民族主义逐渐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的战区,集中在欧洲 。但中心区域的爆裂性震荡,绝不意味着边缘区域就能安然无恙 。欧洲列强在东亚力量的削弱,意味着日本成为该区域的支配性力量 。
本文将谈到的两场帝制,指的是洪宪帝制、张勋复辟;两场运动,指的是反“二十一条”运动、五四运动 。这些集中在1914-1919年的事件的背景中,无一例外,都有日本存在 。之所以日本变成了能够左右中国政局的力量,也恰恰是一战造成列强真空的结果 。
两场运动:反“二十一条”与五四运动
一战在中国的开场白,是为1914年年底的“澳胶战争” 。尽管战争始终局限在青岛胶州湾的狭小地理空间,但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小规模国际战争 。主要参战国为日、德双方,英国、奥匈帝国的军队,都有不同程度的协同参与 。青岛的主权所有者——中国,又一次实行了局外中立 。
但日本的要求,不止于占领青岛 。1915年1月18日,日本大使日置益面见袁世凯,首开元首外交之恶例,向中国提出分“五号”总共“二十一条”的“觉书”,并要求威胁中方,保守秘密 。其中第五号,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 。袁世凯谓该“觉书”,是以“亡韩对我” 。
随后,中日之间就“二十一条”展开了漫长的外交交涉过程,前后展开25轮谈判 。5月7日,日本政府为了打开僵局,以武力相威胁,向中国发出了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复 。最后通牒要求答复的要求中,日本政府接受元老的忠告,删除了第五号 。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要求 。最后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
在“二十一条”签订过程中,袁世凯政府向英美不断放风,几乎每次外交谈判的内容,都通过顾维钧,向英美使馆与报界传达 。从袁世凯政府的用意来看,是希望以英美(尤其是美国)力量来遏制日本 。
民国初年,舆论已较晚清有大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报纸已经出现,这些报刊逐日刊载“二十一条”谈判的消息,大众神经一再被刺激 。晚清诸次外交事件,丧权辱国、割地求和者不在少数,比起二十一条来,更为苛刻,但都没有引起如此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运动 。同样,袁世凯政府的合法性,也在抗议运动中一再被剥蚀,甚至于原属北洋系统的各路督军(冯国璋、张勋等),也纷纷通电抗议,称不惜一战,以捍卫主权 。
如果“澳胶战争”与“二十一条”是为一战在中国的开场白,那么“五四运动”,实际上是一战在中国的收尾之作,这一次外交失败的经历更为惨痛 。
1919年巴黎和会之前,中国代表团抱以极高的期望参加和会 。毕竟,一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胜利者姿态出现在和议签订席上 。彼时,中国政学界赴法观摩盛会者不在少数 。国内舆论界,也热情高涨,以为此次和会,将能归还战时被日本夺取的山东半岛主权 。实际上,这也是当日英法秘密运动北洋政府参战的条件之一 。
不幸的是,会议一开始,中国代表团就陷入困境 。在议席问题上,中国被视为三等战胜国 。其次,在山东主权问题上,列强无一支持中国的正当要求 。在和议签订最后时刻,北京政府对是否在和议上签字,不置可否 。顾维钧与陆征祥商议之后,决定放弃在和议上签字 。由此,巴黎和会成为五四运动的触发点 。
相较于二十一条抗议运动,五四运动的规模更大 。二十一条抗议运动,基本人群为大城市中有文化的群体 。而五四运动,非但学生为其先导,其抗议人群,波及工人、商会、市民、手工业者,抗议浪潮波及全国所有大中型城市 。并且,南北各军政要,也纷纷支持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