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对于中国的意义:民族主义逐渐觉醒( 二 )


二十一条抗议运动至五四运动,民众自发组织能力不断加强,政治意识被不断唤醒 。一战和日本,在这里充当的,都是中国民族意识被唤醒的触媒 。
两场帝制: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
1915年至-1917年,是一战在欧洲如火如荼之时,中国连续出现了两场复辟帝制的“革命”(颠覆现行政权的造反行为) 。
毫无疑问,要恢复帝制,就要颠覆共和国 。但是,为什么袁世凯和张勋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1915年年底,袁世凯帝制自为运动,从筹安会成立开始,就愈演愈烈 。袁世凯帝制有一个重要的外来因素,即“二十一条”导致袁世凯政府蒙受强烈的屈辱感 。
杨度在1915年四月著名的为帝制鼓吹的文章《君宪救国论》,将对日交涉之愤懑,国家不富强之根本问题,归于立宪君主之不至 。在同年的五月三十一日,袁世凯读完《君宪救国论》,大加赞赏,亲笔题字,赐杨度“旷代逸才” 。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帝制之失败,西南护国军固然给了北洋军不小的压力,日本政府不赞同,甚至以武力威胁袁取消帝制,也是重要原因 。
1917年,随着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提出,段祺瑞主导的北洋政权再次将参战问题纳入议程 。段祺瑞强硬主张参加协约国,而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与段祺瑞积怨甚深,在参战问题上,意见相左,引发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黎元洪邀请驻徐州的张勋北上调停时局,张勋借此机会复辟帝制 。
不过,第二次复辟,比第一次袁世凯复辟失败得更仓促,前后不过十二天而已 。张勋复辟之前,数次联络日本,希望获得支持,但日本政府对帝制不表支持 。并且,在反张勋复辟的讨逆战争中,日本积极在经济上支持段祺瑞,使得段祺瑞能在短期内组织起讨逆军 。
留美精英的崛起
回顾这段历史,有几个问题应当注意到,并对近代中国发生持续影响 。
第一,一战对于中国来说,是个突然发生的意外状态 。此前列强都同意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对华政策,被打断了,随之而来的是日本势力在华上升 。
第二,中国内部的权势转移 。由于青岛主权问题、二十一条之抗争以及围绕中国山东主权问题巴黎和会之失败,中国早期留日并有一定亲日倾向的精英阶层,不断被边缘化,相反,留美之精英,无论在舆论市场还是政治前途上,都大为被看好 。1919年前后,可以注意到的是,胡适在知识界发生了巨大影响,而在外交界,顾维钧则逐渐成为主导性人物,这两人都是留美博士 。
第三,未来主导中国的新政治力量崛起 。五四运动的导因中,山东之主权问题,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 。英法列强对中国正当要求的不予理睬乃至出卖,导致了民族主义的崛起 。
【一战对于中国的意义:民族主义逐渐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