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二帝对清官的不同态度养廉埋下渐衰隐患

导读:《东华录》谓:“康熙年间有清官 , 雍正年间无清官 。”此说并非无据 , 而是大致反映了两位君主不同的吏治思想及由此而来的官场风习 。康熙大力表彰清官 , 有清一代负有名望的清官廉吏多出于此时;雍正改兴廉为养廉 , 片面倚重惩防措施 , 虽收一时之效 , 却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 。
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痼疾 , 不仅令黎民百姓扼腕 , 也是最高统治者最为头痛的问题 。他们千方百计地加以防范 , 但结果却是防不胜防 。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 , 甚至屡兴大狱 , 采取剥皮实草的酷烈手段 , 亦未能根治腐败 。
到清代 , 精于治道的康熙政尚宽仁 , 采取了颇为不同的做法 。他认为加强纠察、惩处贪官只是消极的防堵措施 , 而明智的做法是培养清官 。在康熙的取士标准里 , “节操清廉 , 最为紧要” , 若“廉耻之道已亏 , 岂能修举职业、克副任使”?他重视对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 , 平时注意通过秘折等渠道了解各级官员的名声好坏 , 还利用出巡等机会倾听民间舆论 。
康熙第六次南巡时 , 一路访察清官 , 并下令各地督抚举荐清廉 。当江宁按察使张伯行随督抚大员入见时 , 康熙即兴说:“到江南 , 即知尔为清官 , 今朕自保之 , 他日居官好 , 天下以朕为明主 , 否则笑朕不知人 。”(《清圣祖实录》卷220)这场景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其选求清官的诚意 。
康熙深知清官刚正不阿 , 易为奸佞残害 , 因而常加意保护 , 甚至加以特殊眷顾 。如“治行为畿辅第一”的彭鹏因事多次受到革职处分 , 但康熙都改为降级留用 , 直到被降了十二级 , 仍奉旨留任原官 。康熙曾说:“清官不累民 , ……朕不为保全 , 则读书数十年何益 , 而凡为清官者 , 亦何所恃以自安乎?”康熙还特意大张旗鼓地宣传清官的事迹 , 意在让天下官员仿效 。如于成龙病逝时 , 康熙因他“清操始终一辙 , 非寻常廉吏可比 , 破格优恤 , 以为廉吏劝” , 加赐太子太保 , 谥清端 , 降旨地方修建祠堂 , 并御书“高行清粹”四字和楹联赐其后人 。
当时有官员上奏禁止百姓为清官树立德政碑 , 康熙不以为然 。他说:“凡地方大小官吏 , 若居官果优 , 纵欲禁止百姓立碑亦不能止 , 如劣迹昭著 , 虽强令立碑 , 后必毁坏 。”他认为百姓的感恩戴德是对清官的鼓舞和回报 , “尔等做官以清廉为第一 。做清官甚乐 , 不但一时百姓感仰 , 即离任之后 , 百姓追思建祠尸祝 , 岂非盛事?”(《康熙御制文集》3集卷6、卷3)
康熙尚德、兴廉的吏治思想和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 清官成为其治国的一面旗帜 , 其时有卓异操守品望者不少:张伯行任官“誓不取民一钱” , 并严禁属员馈送;名臣于成龙长年舍不得吃肉 , 只吃青菜 , 故得了一个绰号“于青菜”;陈瑸官至巡抚 , 平时却不舍得吃肉 , “其清苦为人情所万不能堪” , 康熙当着众大臣称他为“苦行老僧”;当时以清廉著称的还有张鹏翮、施世纶、蔡世远、陈鹏年、郭琇、彭鹏等 。当然 , 康熙朝清官众多 , 而贪赃枉法的官员也时有出现 , 尤其是后期 , 对于各级官吏疏于察考 , 惩贪不力 , 官场风气颇为后人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