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故事启示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 。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写出好的文章 。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尽 。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 。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误读
历史上的考证
很早就有人怀疑“江郎才尽”的真实性 。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道:“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 。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 。”意思是说,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说自己才尽,这种情况不被后人了解,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就有这样的经历 。据《梁书·沈约传》记载:“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 。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 。少帝三事 。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沈约乃一代饱学之士,然在文人皇帝面前却唯有避让三分,以免招致祸端 。我们说他识时务也好,说他工奉承也罢,然而文人皇帝对文士的钳制与文才的扼杀却是不争的事实 。更有甚者,善为诗赋的江淹“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沈约字休文)窃笑后人矣” 。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显山露水,怕遭妒忌,故而推说“才尽”,死后只落得“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梁书.江淹传》)的盖棺之论 。“江郎才尽”一语自此成为嘲弄文人才思枯竭的口头禅,江淹也受到历代文人的讥讪 。只有遭际相近的沈约看破机关,晓得江淹不是“才尽”,而是“要命” 。
江淹梦笔
关于解释“江郎”为何“才尽”的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某一天,江淹在园中凉亭午睡,迷蒙中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枝笔放在你这里己经很久了,是不是应该归还给我了 。”江淹一摸怀中,果然有枝笔,拿出一看,竟是枝五彩笔 。于是,他就把这枝五彩笔还给了郭璞 。谁知一觉醒来,这位曾写出过不少峭拔苍劲诗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五彩缤纷的文章了 。这就是那个无论如何也让人难以置信的江郎梦中还笔的故事 。
“江郎”的智慧
“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 。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 。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 。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