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令曾国藩父子低头一拜的人物( 三 )


时至晚清 , 政象纷纭 , 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朝不保夕之感 。1864年的曾国藩达到他人生的最高峰 , 然而 , 所谓名既大 , 谤亦随之 。在他享有极大极高尊崇的时候 , 非议之音也纷至沓来 , “左列钟铭右谤书” 。此情此景 , 他只有逃避和明哲保身 , 把一切都看淡看轻 。
但是 , 在不久以后的中法战争和中法交涉中 , 曾纪泽的良苦用心就遭到了一次极为痛心的打击 。作为行走在外交第一线的使臣 , 他有责任和权利向政府申述自己对时局的设想 , 曾纪泽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 他努力向最高决策者进献忠言 , 希望能为国家再争得一线生机 。本来 , 经过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 中国的国力已经颇有些气象 , 而法国经过普法战争的失败之后 , 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 , 清政府完全可以统筹全局 , 周密部署 , 在疆场上与之一决高下 , 在谈判桌上与之腾挪周旋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实在是太孱弱了 , 它既不能审时又昧于大势 , 只是一味地妥协退让 , 致使曾纪泽的真知灼见在中法交涉中没有发挥积极的效用 。交涉的不利结果和来自国内的训示让他懊恼 , 他深感自己的无力与无奈 , 思忖年华渐逝 , 鬓发已衰 , 他只能随缘了 。此时 , 陶彭泽闲静、淡远的人生态度自然令他心有戚戚了 。
曾氏父子都感到世事无常、祸福难测——“人间随处有乘除” , 但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 , 人生遭际不一样 , 具体的人生态度也稍有差异:曾国藩位尊权重 , 深忌“楼高易倒 , 树高易折” , 因此很超然——“万事浮云过太虚”;曾纪泽承袭父亲勋名 , 有才 , 但不能见重于当道 , 而政府举措失宜 , 中外交涉自是歩履维艰 , 处此情境 , “一腔愤血 , 寝馈难安” , 深叹“数年豪气 , 一朝丧尽矣” , 似有听天由命的味道——“万事乘除问酒家” 。不同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他们以后各自的行程:曾国藩谨小慎微 , 获得善终 , 死后谥号“文正” , 备极哀荣;曾纪泽的主张因与最高当局的决策相抵牾 , 先是被免掉出使法国大臣兼职 , 后又被召回国 , 在京城做着不大不小的闲官 , “不得当路之助” , 颇不得意 , 郁郁以终 。
曾氏父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陶铸出来的精英 , 在时代潮流的冲击、影响下 , 他们具备了一些传统士大夫所没有的因素 。曾国藩是洋务派的地方首领之一 , 曾纪泽似乎走得稍远 , 他精通英语 , 目光新锐 , 持节外洋 , 在中外交涉中折冲樽俎 , 为国家挽回了些许权利 。但是 ,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 仍充溢着传统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怀 , 他们仍属于传统的士人阶层 , 只是时代的风云变幻将他们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在晚清诡谲的政局中 , 他们本能地将思维指向旧有的诗书典籍和他们心目中的名人贤士 , 在那里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 看来 , 也只能如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