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令曾国藩父子低头一拜的人物( 二 )


至于曾纪泽诗中的陶彭泽就是陶渊明 , 东晋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 因曾做过彭泽县令 , 故有此称谓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常常为人们津津乐道 。他曾自况曰:“闲静少言 , 不慕荣利 。”“忘怀得失 。”他这种不随流俗的心境和行为在后世也深得嘉许 。《宋书》说他“少有高趣” 。《旧唐书》赞颂他是“慢世逃名 , 放情肆志 , 逍遥泉石 , 无意于出处之间” 。宋人洪迈在他的名作《容斋随笔》里更是称誉他“高简闲静 , 为晋、宋第一辈人” 。
时至晚清 , 政象纷纭 , 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朝不保夕之感 。1864年的曾国藩达到他人生的最高峰 , 然而 , 所谓名既大 , 谤亦随之 。在他享有极大极高尊崇的时候 , 非议之音也纷至沓来 , “左列钟铭右谤书” 。此情此景 , 他只有逃避和明哲保身 , 把一切都看淡看轻 。
不论是深为曾国藩推崇的屠羊说 , 还是曾纪泽心向往之的陶彭泽 ,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不萦怀个人的名位和际遇 , 这就使得那些自感人生不如意的人对其产生了心灵感应 。
时至晚清 , 政象纷纭 , 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朝不保夕之感 。1864年的曾国藩达到他人生的最高峰 , 然而 , 所谓名既大 , 谤亦随之 。在他享有极大极高尊崇的时候 , 非议之音也纷至沓来 , “左列钟铭右谤书” 。此情此景 , 他只有逃避和明哲保身 , 把一切都看淡看轻 。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曾国藩 , 又经过多年宦海沉浮的历练 , 深知“日中则昃 , 月盈则亏”的道理 , 意识到“处兹乱世 , 凡高位、大名、重权 , 三者皆在忧危之中” , “祸咎之来 , 本难逆料” , “当于极盛之时 , 预作衰时设想;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 , 预为衰时百事拂逆地步” , “惟不贪财 , 不取巧 , 不沽名 , 不骄盈 , 四者究可弥缝一二” 。这样 , 才能“持盈保泰” 。也难怪曾国藩对屠羊说如此崇拜了!这里 , 曾国藩感佩和心仪的是屠羊说内心的超脱与宁静 。
曾纪泽(1839—1890年) , 湖南湘乡人 , 曾国藩之子 。曾国藩死后 , 曾纪泽袭封“一等毅勇侯” , 地位仍然十分尊崇 。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熟悉世界政治的干才 , 他被遴选去从事外交事务 。1878—1886年间出使英、法、俄国 。1879年因崇厚签订的《里瓦基亚条约》丧权太甚 , 举国哗然 , 清政府迫于舆论 , 拒绝批准条约 , 并于1880年派遣出使英、法大臣曾纪泽兼充出使俄国大臣赴俄谈判 , 力图挽回损失 。面对如此不利局面 , 曾纪泽不避艰辛 , 决心完成“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 , 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的使命 。他分析形势 , 认为俄国自攻克土耳其后 , 财力已大受损伤 , 且与英国等国有矛盾 , 不会再对中国发起一场战争 , 俄皇与其外部丞相都有和平了结之意 。而左宗棠手握重兵 , 驻扎西陲 , 可以作为后援 , 因此 , 事情犹有可为 。经过一番艰难的斗争 , 繁复辩驳 , 终于于1881年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 争回了部分权益和领土 。这是曾氏一生中最为光彩的一件事 , 为其生前身后赢得了美好的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