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可以看出生产日期 怎么样辨别香烟的生产日期( 四 )


新年发笔的内容,既有导向神性的一面,也有烛照内心的一面 。当他们将笔端反求诸己时,儒家心性修养的内容就成为最佳的试笔选择 。光绪七年(1881)元旦上午,在拜贺亲友、饮枣汤之后,赋闲在苏州的李鸿裔(1831-1885)发笔数行,并在日记中记下发笔内容:
上德养神,知神当春 。知命不惧,强恕不瞋,克去太甚 。息心炼心,不受纤尘 。凡有见闇,如不见闻 。我心不妥,猛龙可驯 。有事无事,从容和平 。烦恼恐怖,为心荆榛 。损之又损,日新又新 。绵绵譝譝,如月之恒 。

香烟可以看出生产日期 怎么样辨别香烟的生产日期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李鸿裔《邻苏日记》所载元旦发笔内容,图自《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
李鸿裔并用朱笔在天头标注云:“神即是性,随应随静” 。这一系列关于心性修养的自勉话语,是李鸿裔对于自我的激励 。这种激励并未求诸神明,而多是道学家修养的要求,里头还夹杂一些佛家的修持手段 。李鸿裔属于特别信仰新年发笔、讲究敬慎用笔者 。其《邻苏日记》同治十三年(1884)元旦,“坐万默斋发笔,书桐城张文和公《澄怀园语》数则 。……夜读《澄怀园语》三卷 。”正月初三,以“黄素临《道因碑》” 。对新年里其他时候的阅读和动笔,李鸿裔都郑重其事 。李鸿裔所为代表了一类儒家思想熏陶者,他们发笔时往往不能忘情于“主敬”思想 。例如,日记很少记载新年发笔事的孙宣(1896-1945)《宜楼日记》壬寅(1932)正月初一日,早起焚香拜祖之后,即“开笔试张栻《敬斋铭》”,《敬斋铭》言“事有万变,统乎内心”,强调心的重要作用,体现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
敬慎于新年发笔的人相信,这一系列行为能够为新年带来好运 。吉城日记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一日,“承水砚墨,发笔书端,得新意矣” 。此处所谓的“新意”,可能表明吉城对这次试笔十分满意,认为这次书写得新年之意 。另一层意思可能是于日记中发笔,自以为有新意 。总之,在吉城看来,新年开笔,是能够给命运增添新鲜的意味 。
介于幽明之力与个人自省之间,对读书人而言,无疑以科考为最大事 。科举考试的偶然性催生了许多关于感应征兆乃至迷信的行为 。而许多文人的新年试笔,正如前文梁章钜所论,与科考密切关联 。以曾在济南作幕的安徽人孙点(1855-1891)为例,其人有《梦海华馆日记》存世,载光绪七年至十三年间事,日记仅光绪十一年(1885)元旦记载发笔事云,“晨起,发笔,词云:‘……是有天命,愿夺其魁 。归对孺人,并顾稺子 。永庆团圆,家庭乐事 。’”光绪十二年(1886)正月,落第后的孙点,似乎很快忘记了发笔这件事,日记中除记载“掷状元筹”之外,初三至初五均以手谈(下围棋)收束 。光绪十三年正月,家人也仍以手谈为主 。孙点此后多年的元旦日记中,除贺岁外,多作博戏,观剧,与居停主人“掷状元图”等,无一提及发笔之事 。孙点偶或一现的新年发笔,表明他对此并不重视,然而这却是清代文人新年发笔的一般状况 。文人的新年发笔正如中国人的求神问卜一样,讲求的是即时效果,时效一过则无论灵验与否,均抛诸脑后 。
四、纯粹读书人萧穆的“试笔”
对于中下层文人而言,元旦试笔寄寓了强烈的愿望,尽管功名富贵已经遥不可及,但是这种信念,已经幻化为一种惯习 。安徽桐城文人萧穆(1834-1904)几乎在每一年正月初一,都会谨慎地试笔,专注地读书写作,并将这些行为明确登载到日记之中 。少年孤寒、中年以后落拓不得一第,仅靠校书、教馆、入幕为生的萧穆,以横跨咸丰至光绪间数十年的《敬孚日记》,展示了一位真正读书人的本色 。对痴迷读书并搜罗乡邦文献为己任的萧穆,新年试笔是如穿衣吃饭一般须臾不可缺的寻常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