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云烟细支多少钱一包 云烟细支多少钱一包( 十 )


印章进入日记之后促使人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日记中散落地记载印章信息,而不是以印谱或其他方式将印章信息集中显现?换言之,日记为何能给印章及其周边营造“印章氛围” 。探讨这一问题应该回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去理解印章 。诚如孙慰祖先生所言,中国的印章不仅是一种艺术现象,它“首先是深刻地参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制度之器 。这种两重身份使它与其他艺术部类如书法、绘画的研究方法与解析角度很不相同 。……因而,要比较全面地揭示中国印章历史发展的状况,阐释具体作品,都不能仅仅关注它外在的表现,尤其需要探究深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及其自身渊源这条暗线” 。印章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在明清契约社会中,更有着广泛应用,已经渗入日常生活的肌理层面 。明清时期的印章较以往更为繁复,外加金石学复兴和玺印收藏风尚的推动,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离开印章 。这就使得一旦日记试图比较完整记载耳闻目见,记载日常生活,就很难不涉及印章信息 。可以说,日记中“印章氛围”的形成,不过是印章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反射 。
“印章氛围”的营造是日记无意为之的结果,然而执着于记载日常生活的日记最终必然涉及印章,并不可避免制造“印章氛围” 。这就揭示日记的一项特质:随着某项事物不断涌现在日常生活中,它必然走进日记 。甚至不妨推论:生活的界面有多宽,日记记载的边界就有多广 。而新的事项进入日记,也不断修改日记的定义,例如关于日记的生产,印章的进入就促使人们思考日记必须是“写”的吗?日记这种功能的变化,最终也可能影响新事项的界定 。就印章而言,日记的介入提醒人们注意印谱的一种生产模式,即日记是印章从进入纸本的“过渡空间”,印谱可能需要经过日记这一中介而生成,例如王韬《蘅华馆印谱》就是一例子 。日记也为观测新事项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为新事项(例如印章)走向专门的著述展示了较为完整的“滴定”过程。
就以往研究而言,日记并非研究印章的必备材料,但增添日记新材料无疑有助于印章研究 。就日记研究而言,将日记中的印章信息抽离出来,有助于测定日记这一新材料的功能及其边界 。这种将印章信息从日记中抽离、进而复归日记的研究思路,对日记研究和印章研究都是一种利好 。由于这些印章信息本来蕴藏于日记内部,因而无论就“印章之眼”观看日记,还是从“日记之眼”观察印章而言:日记都可以自为一种研究方法 。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整理与研究”(18ZDA259)阶段性成果,由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首发 。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