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唐朝历史上有哪些外国使者来到中国交流

【盘点:唐朝历史上有哪些外国使者来到中国交流】导读:随着盛唐时代的到来 , 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 许多国家的商人、使节、僧侣与留学生 , 大量涌入唐朝境内 , 在丝绸之路沿线 , 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外国人、外族人居住 。唐都长安俨然是国际大都会 , 仅接待外国使者、宾客的机构鸿胪寺就拥有外国人四千多 。在长安西市有来自中亚、西亚的许多胡商摆摊设点 , 酒店里有美貌如花的胡姬招徕生意 , 诗人李白常来此光顾 , 咏叹“胡姬貌如花 , 当垆笑春风” 。此外 , 还有移居长安的周边少数民族 , 如突厥人进入长安的就有上万家 。大量外国人、外族人长期在唐朝生活 , 与汉族杂居 , 或娶妻生子 , 入籍唐朝 , 带来了外国文化 , 边地风俗;从衣食娱乐 , 到宗教信仰 , 都对唐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
到唐朝经商的外国人首推中亚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俗称粟特地区的粟特人 , 因这一地方有众多小国 , 国人皆以国为姓 , 故汉籍又称他们为九姓胡人 。九姓胡人尤善歌舞 , 如曹姓的曹保、曹善才、曹纲是琵琶世家 , 安姓的安万善是筚篥高手 , 米姓的米禾稼、米万磓是婆罗门舞专家 。康国的胡旋舞 , 石国的胡腾舞、柘枝舞传进唐朝 , 深受喜爱 , 赢得几多诗人作诗称叹 , 上下百姓争相效仿 , 正所谓“伎进胡音务胡曲” , “洛阳家家学胡乐” 。对这些外来音乐 , 唐朝廷一方面大胆引进 , 如把康国乐、安国乐以及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天竺乐、高丽乐列入国家大典运用的十部乐之中;但对不符合国情的玩意儿则加以禁止 。如在入冬时节表演的泼胡乞寒戏 , 以其衣着不洁 , 露体不雅而下令禁断 。
波斯与阿拉伯商人也在这一时期或从陆路 , 或从海上进入唐朝 , 他们以经营珠宝著称 , 动辄获利巨万 。通过他们 , 菠菜、蜜枣、胡饼、三勒浆等食品及吞刀吐火之类的杂技进入唐朝社会;而造纸、织锦等手工业技术也辗转传至西方世界 , 使那里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西域胡人的到来 , 其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祆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唐朝内地传播 。这些外来宗教 , 特别是早已在中国流传的印度佛教 , 渗透到唐朝社会的方方面面 , 对哲学、文学、语言学、建筑、艺术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外国人及外族人影响于唐朝社会的 , 还有衣食化装 , 流行时尚 。唐朝初期 , 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 , 妇女出行时头戴幂篱 , 长可过膝 , 遮蔽全身 。
其后学胡人 , 戴胡帽 , 穿翻领开襟胡服 , 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 , 袒胸露面 , 无复遮蔽 。仕女化装追求时兴 , 如发型仿效少数民族 , 有乌蛮髻、椎髻;面饰则有吐蕃妆、回鹘妆等 。至于餐桌上的饭菜 , 也在变换花样 , 开元年间 , 宫廷御馔“尽供胡食” 。开元、天宝时期 , 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 , 长期与汉人杂居 , 相互习染 , 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 , 引起世人的担忧 。但唐王朝不但没有禁止 , 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 , 不断丰富自身营养 , 将胡风夷俗 , 融聚为中华文明 , 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