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宋朝对子民的福利是从摇篮到坟墓的

现在 , 就让我们穿越到宋代 , 以“生老病死”为序 , 近距离观察一下彼时国家福利机制的运作 。
先来说“摇篮”即“生”的福利 , 宋代的“摇篮”福利可以分为补救性救济与预防性救济两大类 。预防性救济是指国家在发现贫家妇女怀孕之后 , 给她们提供生活补贴 , 以免穷困人家因养不起孩子而溺婴、弃婴 。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 , 高宗下诏在全国推行“胎养助产令” , 诏曰:“禁贫民不举子 , 有不能育婴者 , 给钱养之 。”具体做法是 , 每一家贫困户发钱4000文(相当于人民币1800元) , 这笔经费来自国家征收的“免役宽剩钱” 。南宋的州县还设有“举子仓” , 即由地方政府向贫家产妇发放救济粮 , 一般标准是“遇民户生产 , 人给米一石” 。举子仓的仓本来自国家常平仓、官田收入及富人的捐赠 。
补救性救济则是指国家设立福利机构 , 收养、赈济弃婴与孤儿 。北宋时 , 主要由综合性福利机构如“福田院”负责收养京师汴梁的“老幼废疾” , “广惠仓”负责赈济各州县的“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 。从哲宗朝开始 , 朝廷在全国施行“居养法” , 各地设立“居养院” , 收养无法自存之民 , 遇有被遗弃婴儿、孤儿 , 也送入附近居养院养育 , 对婴幼儿 , “雇人乳养”;稍大一点的儿童 , 则“令入小学听读” 。
南宋时 , 又发展出专门的儿童收养机构 , 有“散收养遗弃小儿钱米所”、“婴儿局”、“慈幼庄”、“慈幼局”、“及幼局”等 。名称虽异 , 功能则差不多 , 按宋人吴自牧的描述 , 慈幼局是这么运作的:“官给钱典雇乳妇 , 养在局中 , 如陋巷贫穷之家 , 或男女幼而失母 , 或无力抚养 , 抛弃于街坊 , 官收归局养之 , 月给钱米绢布 , 使其饱暖 , 养育成人 , 听其自便生理 , 官无所拘 。若民间之人 , 愿收养者听 , 官仍月给钱一贯 , 米三斗 , 以三年住支 。”慈幼局的效果很好 , 椐元人的回忆 , “宋京畿各郡门有慈幼局 , ……故遇岁侵 , 贫家子女多入慈幼局 。是以道无抛弃之子女 。”
再来说“老”的福利 。宋代收养贫困老人的福利机构也包括综合性机构与专门的养老福利机构 , “安老坊”、“安怀坊”、“安济院”都是收养“老而无归”的养老院 , “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等综合性福利机构也收养孤寡老人、流浪乞丐、残疾人士、贫困人口等 。
按宋人的界定 , 60岁以上为老人 , 可享有进入福利机构养老的权利 , 国家给他们的养济标准一般为每人每日一升米 , 10文钱 。对80岁以上的居养老人 , 政府还有额外补助 , 另给大米及柴钱 , 90岁以上老人每日有酱菜钱20文 , 夏天给布衣 , 冬季给棉衣 。
现在来看看宋人“病”的福利 。宋代收养、治疗孤苦贫困病人的专门机构主要是“安济坊” 。北宋崇宁年间 , 朝廷下诏全国各路遍置安济坊 , 颁发“安济法” , 要求凡户数达到千户以上的城寨 , 均要设立安济坊 , 凡境内有病卧无依之人 , 均可送入安济坊收治 。安济坊“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 , 以防渐染 。又作厨舍 , 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 。”即实行病人隔离制 , 并提供汤药、伙食 。此外 , 另有专门收治患病旅客的机构“安乐庐” , 因旅人“有病于道途 , 既无家可归 , 客店又不停者 , 无医无药 , 倾于非命 , 极为可念” 。政府还要求旅店如发现病人 , 不得将其赶走 , 而应就近请大夫治疗 , 然后报告官府 , 报销医药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