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晚清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的环链关系!

所谓“晚清三大军政集团” , 是指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以下以“湘”“淮”“袁”简称之) 。三者是对当时朝政、社会乃至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群体势力 , 其间交错勾连 , 发展嬗变 , 承续更替 , 可以“三环链”喻指 。本文就其“环链关系”略呈浅见 。
就三者的形成而言 , “湘”“淮”时间上比较靠近 , 且源流上关联直接而又密切 。当年曾做过“湘”“淮”大员(如胡林翼、李鸿章)幕僚的安徽桐城人士徐宗亮 , 在其《归庐谭往录》中曾说:“湘、淮本系一家 , 淮由湘出 , 尤有水源木本之谊”(后来浙江慈溪人氏柴萼的《梵天庐丛录》中 , 也转录了有此话的笔记内容) 。这种说法旨在揭示其间的连带关系 , 无疑也提示出其形成时间的先后 。具体看 , 曾国藩自咸丰二年末开始借办团练练兵 , 咸丰四年(1854年)春湘军正式练成出征 , 至此可以说湘系集团雏形初备(当然 , 还说不上具有“完备”形态) 。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 , 在特定情况下形成比较快捷 。
【揭秘:晚清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的环链关系!】 因“东援”需要 , 本为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奉幕主之命组建淮军 , 同治元年(1862年)开赴上海 , 并且他很快有了疆吏(出任江苏巡抚)权柄 , 这样“军政结合” , 淮系集团就有了比较完备的形态 , 完成了“淮由湘出”的衍生分化 。从湘、淮集团各自初成的时间上看 , 前后有大约七年的时间差 , 而两者形成后共存“交叉”的时间则更长 。
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孕育产生则比较靠后 , 自甲午战后的“小站练兵”初萌 , 嗣后逐步成型 , 时间上与其笼统地说承湘、淮两者之后 , 不如说承淮衍生更为直接 。袁世凯的叔、祖辈与李鸿章即多有联系 , 袁本人的为官初阶则可谓从淮系要员吴长庆门下踏出 , 而后更得助于李鸿章的护持、荐引 。其集团势力的奠基 , 也离不开对淮系人员的直接延揽、收用 。而及至其集团势力初成之际 , 湘系群体形态上已告漫漶 , 淮系则因其“开元”领袖李鸿章的在世而实体尚存 , 与袁氏集团有着交叉共存时段 。及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去世 ,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要职由袁世凯继任(先署理 , 随后实授) , 则可视为完成其群体性直接替代的标志 。由此可见 , 渊源上袁氏集团与“湘”“淮”有着相对的远近、疏亲 。
三大军政集团就是这样递次生成 , 交错连接 , 相承相续 , 此为体现其“环链关系”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 更内在地体现于其有同有异、形态嬗变演化的关联上 。
它们有着共同的基础 。就最基本的要端而言 , 一是在形成的背景性契机上 , 都是基于特定条件下清朝的军事需要应运而生 , 乘机发展 。“湘”“淮”之生成尽管有一定的时间差 , 但显然都是利用了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因势而起 。而袁世凯“小站练兵” , 则是在甲午战后的背景下 , 适应清朝藉“变通军制”而“讲求自强”的需求而得 。没有各自当时特定的背景条件 , 也就没有其军政集团形成的客观契机 。再一更重要的原因 , 就是它们皆以“私属性”颇强的军队为支柱 , 进而实现密切的“军政结合”(有“私属性”军队又有督抚权柄 , 而此种人物实力上已非一般督抚可比) , 终得形成具有完备形态的集团性群体势力 。所谓其军之“私属性” , 当然是就特定意义而言 , 主要是指在其军队内部具有相当程度的私人隶属性 , 而并不是说它就完全不听命、不受节制于朝廷 。湘、淮“勇营”不属于国家“经制军” ,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从形式上似颇具“国家规范” , 而实际上的私人控制却愈加强化 , 这在袁氏即使被罢在乡所谓“养疴”期间 , 仍能暗中控制其军队的事实就足以证明 。军队“私属性”的要素 , 对于“湘”“淮”“袁”三大集团来说 , 可谓共同基点 , 也是扩大和维系其群体势力的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