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杨修并非死于恃才放旷而是死于不忠

杨修,何许人也?熟知三国的朋友想必对杨修都不陌生 。杨修,字德祖,出自东汉名臣世家,其父杨彪,祖父杨赐,再往上数,杨秉,杨震皆为东汉时期的柱国名臣,堪称东汉时期的政治奇迹 。那为什么传到杨修这,这种政治奇迹就嘎然而止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一探其中原由 。
网络配图
关于杨修之死,史学界大多认定为死于恃才放旷 。其实这个说法未免有些牵强,如果真认为杨修是恃财放旷而死,那很可能不是杨修死了,而是我们的政治智商已经死了 。下面我们可以从正反两面解析杨修死因,并给出符合伦理逻辑的死因:
死于“恃才放旷”?非也 。杨修有才不假,据《后汉书》记载,此人才华横溢,天赋异禀,诗词歌赋无一不通,其才决不在被奉为集“建安文学”之大成者——曹植之下 。杨修的才华,也得到了他的主子曹操的充分肯定 。《世说新语》里就描绘到,曹操也曾当面夸奖杨修,更以自叹不如表示赞美 。当然,我们都知道,那只是曹操谦虚的说法 。曹操这么做,其实是体现他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一种惜才爱才的表现 。那杨修的恃才放旷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后人议论最多的就在“猜字谜”,关于什么,“合子谜”,“阔字谜”之类的故事,众人皆知,我们就不展开来讲了 。但究其原因,这些所谓的猜字谜无非就是屡次挑战了曹操忍耐的极限 。
如果我们要这样认为,那我们就彻底误解曹孟德了,这样也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与不客观 。曹操对人才的爱远超过了我们想象的极限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曹操不仅自己就是个杰出人才,而且他对广纳天下贤士的那种追求可谓是到了近乎疯狂的境界 。据《三国志》记载,曹孟德在位时期,帐下的文臣武将永居三国之首 。才华横溢者,岂止杨修一人,诸如荀彧,郭嘉,徐庶,司马懿这些之才都在杨修之上,而这些人都能被曹操所接受 。这些人中,严格来讲,比杨修恃才放旷有过之而不及者大有人在,然而这些人都会得到曹孟德的宽容 。而且曹孟德不仅在于广纳人才,还精通人才派系的平衡,“红袍绿袍”之争就是个证明 。他历来主张对待人才,不偏不倚,天下英才要做到皆为我所用 。赤壁之败后,更是大发感慨,毫不掩饰地公开表达对人才的追忆:哀哉奉孝,惜哉奉孝!所以观其孟德言行,绝不是那种心胸狭隘的主 。显然,杨修死于“恃才放旷”这一说法很难让人信服 。
网络配图
死于不忠,参与子嗣之争 就曹孟德来讲,你下面的人恃才放旷,他还可以容忍,但你要是不忠,这就犯了历代君王大忌,必死无疑,历朝历代皆如此 。那何为不忠?不忠就是不忠于主公 。为人臣者,忠字当头,能力大小还是其次 。特别是君王在位时的子嗣之争,稍有政治头脑的大臣都是唯恐避之而不及 。他们最不愿意卷入的就是子嗣夺位之争 。虽说帝王选接班人,既是家事又是国事 。为人臣者理当进言,但此等险棋只要是棋差一着,必会满盘皆输 。轻则被罢官夺爵,重则满门抄斩 。所以历代史书上因为此等事情而锒铛入狱的教训是屡见不鲜 。而杨修身为曹操之臣,不是在职时,为国事军事献计献策,而是醉心于曹孟德的家事,更是选边站队,加入到子嗣之争中 。
网络配图
这算是忠臣所干的事吗?曹操屡次旁敲侧隐警诫杨修,可杨修就是不收手,这不是自投死路,是什么?作为帝王选接班人,为人臣者应该一致站在主公一边,切莫参与到‘准接班人“之中去出谋划策,这样会严重干扰帝王的判断,稍有偏差,选出一个昏君,这个历史责任是谁也付不起的,不仅误国误民,还误君,这岂是忠臣所为?杨修正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看似未雨绸缪,实则是为自己既得利益而“忙碌” 。所以处死杨修是必然 。俱往矣,自古不忠之臣,皆没有好下场,杨修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