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背后原因:民族大融合引发的藩镇危局

安史之乱是唐代一条重要的分界线 。战前社会经济充分发展,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处于封建盛世的顶点 。战后经济遭到破坏,藩镇割据兴起,朝廷财政危机不断 。对这样一个重要事件出现的原因,人们意见分歧,说法众多 。那么,这个事件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旨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 。叛军势如破竹,一路攻陷陈留、洛阳,直逼潼关 。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叛军攻克潼关,进军长安,玄宗仓皇出逃 。太子李亨逃至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玄宗被尊为太上皇 。这场叛乱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2年)史朝义兵败自杀,才算勉强平息 。至此,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 。
【安史之乱的背后原因:民族大融合引发的藩镇危局】 安史之乱对唐中后期影响重大 。叛乱之后,唐朝政局趋于混乱,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坐大,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安史之乱成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因此,安史之乱历来都是唐史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谈到安史之乱的起因时,大家有不同的认识,呈现百花齐放、众说纷纭之势 。人们分别从军事、经济、民族、阶级斗争、用人得失等各个角度阐述了叛乱爆发的原因 。
一些人着重从军事角度来阐述安史之乱的起因,认为设立藩镇、边兵过重是叛乱爆发的原因之一 。唐前期,在边防要地设置藩镇,以节度使统领军队,代表皇帝驻守边疆,后来逐渐推广成为制度 。到了玄宗时期,在边地设置了九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使拥有2至9万人的军队,而当时唐朝全部军队的总数不过57万 。节度使的边兵要比京师及内地的兵多出6倍,且精兵强将都集中在边疆地区,这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节度使不仅拥有长期受自己控制的军队,还兼管着当地的民政、财赋,很快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
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观点,认为设置边镇与节度使并不是动乱发生的原因 。他们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相邻民族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使经济条件较低者为物质享受所引诱,向经济发达地区施行掠夺与侵略 。也就是说,安禄山是被当时中国繁荣景象所引诱,才发动了叛乱 。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做了许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和调整 。他整顿纲纪、废除苛法、重视生产、对外开放,天下太平,经济繁荣,开创了有唐一代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史书记载,开元盛世之时,谷物连年丰收,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有的陈年稻谷都已腐烂,繁荣富裕可见一斑 。而唐代交通较为便利,水陆交通贯通全国,江淮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漕运送往京师 。玄宗时的漕运改革,使他不必移驾洛阳,便可坐享江淮的丰富物产,这使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十分眼红 。而玄宗长年不至洛阳,无法直接掌控河北军队,也给了安禄山在此地坐大的机会 。手握重兵的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能力与想法,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更多的物质享受以及更大的权力,便趁朝廷不备之际,发动了叛乱 。
再反观唐朝经济,虽然表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盛世背后,己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 。唐朝赖以富强的“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大豪商大量兼并 。大批农民陷入了失田失业,破产流离的绝境 。大地主兼并垄断土地,使经济恶性膨胀 。到玄宗执政后期,这种以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经济完全主宰了国家经济命脉,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极端悬殊 。贫富差距的极端化,激化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失去土地的农民承担不起日益繁重的赋役,被迫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生活越来越艰苦,只有沦为大地主的荫户、奴埠或者是铤而走险、占山为王,以劫掠为生,甚至是聚众造反,进行武力反抗斗争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给了安禄山之流可乘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