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理论起源于,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 四 )


办法是使人口规模和(或)资源增加,而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正具有这种功效 。这一模型讲述了一个规模经济与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冲突的故事,他们发现即使两国的禀赋条件相同,也没有李嘉图的技术比较优势,但如果存在规模经济,则两国也可以选择生产不同的专业,开展分工和国际贸易 。D-S模型是一个不需要外生比较利益而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模型,能够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为什么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量大的现象 。虽然如此,但D-S模型还不是一个纯粹的内生贸易模型,因为,首先纯消费者和厂商是外生给定的,他们之间的贸易自然也是外生的;其次,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外生的,例如用设备的物理性质来解释规模经济就是一种外生性解释 。D-S模型像传统贸易理论一样,没有能够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理论统一起来;由于生产率只与规模有关,而与生产结构是专业化还是非专业化无关,所以它不能解释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分工水平,进而不能解释经济组织的演进[iv]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进一步突破了传统优势理论的框架,创立了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杨小凯的内生比较优势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差异、产品差异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其核心就是比较优势的内生化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无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节省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 。即使所有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都天生相同,没有外生比较优势,只要存在专业化经济,每个人选择不同专业后都会产生内生比较优势 。然而,生产专业化与消费多样化之间存在矛盾,只有通过贸易才能解决 。而贸易又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大于每个人的专业化经济时,贸易不能产生,在多样化需要的强制下,每个人只能回到自给自足状态 。贸易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分工经济大于交易费用,这时每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并通过贸易来满足多样化的需要,贸易便产生了 。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贸易由地区贸易发展为国内贸易,进而国际贸易;如果存在多样化消费的好处,交易效率的改进会导致商品种类数的增加 。一个社会的专业化程度、结构多样性、贸易依存度、商品化程度、经济一体化程度、生产集中度等组织结构问题都可以由此说明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不像D-S模型那样强调人口规模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认为人口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要视交易效率的高低而定 。若交易效率低,像改革前的中国,尽管人口规模大,生产率水平却很低;若交易效率高,像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人口规模大就会成为加深分工的有利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现代贸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水平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水平高的原因 。道理就在于发达国家的交易效率比发展中国家高,提高了分工水平,增加了商品种类数,扩大了市场容量,使得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更为有利可图[v] 。从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到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比较优势理论发生了三大转变:(1)由注重外生比较优势向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转变;(2)由单因素比较优势向多因素(技术、禀赋、交易效率)综合比较优势转变;(3)由国内、国际贸易理论分离向国内、国际贸易理论统一转变 。不论在新贸易理论或旧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正是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个重大原因使得大多数经济学家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上坚定地站在了支持自由贸易的一边 。比较优势理论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各个经济实体的潜在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经济总量上升 。在区域发展工作中,如何正确地分析和确定本地区的实际比较优势所在,并由此制定产业策略获得贸易利益,同时能动地引导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向高级产业、战略产业发展,将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