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附属的地位,因而这种绝对优势的优势理论对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发展竞争主体有其理论上的根本缺陷 。比如像日本几乎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却取得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 。所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不能回答一个落后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或一个先进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时是否会发生对外贸易活动以及贸易对双方是否有利这一棘手问题 。故在斯密之后,李嘉图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学说,他指出一国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比别人低,只要各种商品的劣势程度存在差异,也可以参与分工,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 。对于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如此[ii] 。这一原理就比绝对优势理论有了更广的适用范围和更强的说明力和理论的指导性,从而为那些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发展竞争主体提供了新的发展优势理论模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在完全自由贸易条件下,从世界主义的角度而构筑的高度抽象化的国际分工的依据,也体现了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提高利润的要求,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作用 。但在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是在发动商业战争,强迫他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殖民统治和价廉物美的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的 。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使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而其他国家成为它的外围国家;英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而外围国家却形成单一的片面的经济 。这种国际分工并非像李嘉图所描述的那样“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 。因此,就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形成国际分工而言,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带有非历史、超国家和超阶级的观点,美化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形成的实际 。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实行优势互补,促进相互发展的合理性 。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 。在斯密和李嘉图的 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赫克歇尔和俄林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某些局限性,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 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 。资本、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 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而且,他们注意到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 置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 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产生国际贸易 的前提条件可以概括为相互进行交换的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即生产要素的 相对价格)和不同产品中所用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iii] 作为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在赫克歇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资源禀赋的贸易学说 。他在 1933 年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中则更周密地论证了资源禀赋差异所产生的贸易 和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阐述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他认为,区间贸易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是两地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而后者又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价格决定,故两地区生产 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或其稀缺性的差异)是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 。他指出了国际贸易只是区间贸易理论的扩展运 用,不同的只是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更多的阻碍,故更应注意生产要素禀赋的 差异问题 。无论李嘉图模型,还是H-O模型,比较优势都是外生的,这就好像在说经济发展不是其内部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而纯粹取决于外部条件 。经济学家们对此感到不满 。同时,这些比较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技术和禀赋条件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比技术和禀赋条件悬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的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贸易理论诞生了 。D-S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消费者对多样化消费的偏好意味着消费品种类越多越好,效用水平越高;由于存在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厂商应该尽可能把一种产品的规模做大,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一种产品规模做大,意味着消费品种类减少,或者说增加消费品种类,意味着产品生产规模的缩小,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就存在两难冲突;如何解决这种两难冲突,
- 自由贸易理论始于,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 支持自由贸易的理论,为什么国际贸易理论都是支持自由贸易而现实之中保护贸易主义还是那样盛行呢
- 自由贸易理论发展过程,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是
- 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是什么,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 九九乘法表起源于啥时候 九九乘法表是啥时候有的呢
- 手机能用充电宝一直充电吗
- 水体的自净理论,怎样提高湖水自净能力
- 行为科学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行为科学理论有哪四个
- 马克思主义研究什么
-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就是以什么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