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间断读书做笔记读书十年始展拳脚

如今社会上流行一个说法,坚持培训自己一万个小时,那么你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例如以十年为期,三千六百多天,每天拿出三小时学习和培训,十年下来差不多一万个小时,那你就很牛了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还是找个有说服力的人来验证一下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
曾国藩的规划:
日日不断地写日记、读书、做笔记
想要建立一个新的更成熟的知识系统,必须要对原来的知识有一个重新熟悉的过程,也是一个整理概括的过程 。曾哥是怎么做的呢?他在给弟弟的信里面是这样规划的:“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
原来,曾哥自编纂家训受挫以来,在1842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下定决心,每天坚持学习和训练,要做的就是三件事:用楷书写日记;读十页史书;记笔记一则 。在给弟弟的信里,他颇为得意地宣布:哥哥我坚持好久了,一天都没间断 。其实,他从十月一日立志,到二十日写信,也就坚持了不到三个星期而已 。
网络配图
这三件事不简单,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训练过程 。写日记,是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而且用楷书书写,也是对技巧的一种训练,因为在当时,写字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 。
记录成长就是做一本“成长备忘录” 。曾国藩写日记,千万别看成是主观感情之抒发,他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客观记录事务和行踪,比如,今日会见哪些客人,哪些在座,晚上读了哪本书,读了哪几页……这些都老老实实记着 。曾哥已经不是“一棵青葱”了,不可能来记载他对青春的赞美,对人生的迷茫,他写日记是记录一个行政官员和学者的成长 。当然,偶或也会有些个人感受 。
这种纯事务性的日记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的成长提供一个不走样的标本,标本不走样,人生才不会走样 。从事一项科研工作,需要冷静的数据,那么,纯事务性的日记也是你成长和研究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数据 。例如一年以来,会过哪些客,谈过哪些话题,回过头来看这些日记,你对自己的交往圈子就一目了然了 。
接着是温习文本,曾国藩给自己定了一个很实在的读书计划:每天读史书十页 。量并不大,曾哥这样定计划,主要是为了保障每天能完成任务,一天十页,十年三十多万页,也很了不得了 。同时,过去应付科举,必须快快地读,如今是提高式地读书,当然要慢读,一面读书一面所思,要读有所得 。十页的量和发展空间对于曾国藩这种身份的人而言,是很合适的 。
接下来是做笔记,每天写《茶余偶谈》一则,也就是茶余饭后的小故事,这不同于日记,而是和朋友闲谈产生的火花、灵感,说不定日后就是自己的思想成果和工作创业心得了 。在与朋友的交集中寻求智慧,在广其闻中拓展智谋 。
曾国藩对这三样工作的坚持年限是怎样设置的呢?他的目标是“誓终身不间断也”,做到每天坚持,“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
点评:
曾国藩在学习量的制定上,还是很务实的 。重点不在于每日的量有多大,而是持续时间的长短 。事业、学业不是在突击中完成,而是在坚持中完成 。这样坚持下来,曾国藩的每日三大件效果如何呢?
网络配图
曾国藩的尴尬:
一肚子学问
却攒不出家训
话说曾国藩27岁中了进士,运气又好,留在北京城,当了京官 。从湖南湘乡偏远的荷叶山冲里走到京师,谋得一份光彩的职业,人生至此,凤凰男已经成就,接下来无非就是慢慢把级别升上去,把小家庭建设得更幸福一点,此外无复他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