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后宫是如何挑选秀女的?绝非选美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 。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所以,清宫选秀女,绝非选美 。
历代的规矩如此,尤其是清朝,14——17岁的满蒙汉女孩子都要参加选秀,不仅是为了做后做妃,也是为了给皇子阿哥亲王贝勒之类的选福晋 。
如果到了年纪却不参加选秀,那么不仅女孩子,她的父母家人也会受到连累 。但是有的家里不想女孩子进宫受苦,就打通关系谎报女孩子是残疾,这样就可以逃过一劫了 。
但是也有的家庭为了巩固在朝廷里的地位,执意把女孩子送进宫里,好让自己的后台更加坚硬 。这种情况下,女孩子一般都会屈服 。
网络配图

当然也有很少数情况是女孩子自愿进宫的,但是这样的女孩子很少很少,而且将来肯定把朝廷搅个天翻地覆 。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 。旗人,是清朝独有的 。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
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 。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 。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 。
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 。
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 。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ouch]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走下骡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 。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 。
网络配图

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 。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 。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 。
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 。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 。
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 。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
当“秀女”二字映入人们眼帘时,人们的直觉是秀女应有沉鱼落雁之貌,然而,靓丽的容貌是否是当选秀女的主要标准呢?这里有一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似乎很难将这些面孔与任何一个表述美貌的词汇联系起来,非但如此,少女们爱美的天性也成了非分之想 。
清朝明确规定,八旗秀女阅看时,必须着旗装,严禁时装 。而且,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好色”也是极不名誉的,“美女祸国”从来都是帝王和他们的大臣们翻云覆雨的护身符,因而这一标准总在若即若离、讳莫如深的扑朔迷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