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登基没人反对吗 赵光义登基之后为何要拉拢读书人?他做了哪些事情?

赵光义 , 宋朝第二位皇帝 , 976年-997年在位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
宋初 ,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 , 宋太祖赵匡胤猝死 , 皇弟、晋王赵光义登基 , 是为宋太宗 。
出于政治原因 , 赵光义一改过去在先皇帝死后第二年才更改国号的常规 , 于开宝九年十一月即改国号为太平兴国元年 。
除此外 , 赵光义对弟弟赵廷美 , 两个侄子赵德昭、赵德芳 , 以及宰相薛居正、沈伦、薛居正 , 枢密正、副使曹彬、楚昭辅等政府、军队的首脑大肆加官进爵 。
这当然是为了安抚 , 因为不管赵匡胤是否非正常死亡 , 赵光义都是在其拥有两个成年儿子的情况下 , 搞了一出“兄终弟及” 。

赵光义登基没人反对吗 赵光义登基之后为何要拉拢读书人?他做了哪些事情?

文章插图
质疑声是肯定有的 , 所以 , 赵光义要尽快安抚重要人物 , 稳定朝堂 , 再来一步步让天下人认可他这个新皇帝 。
关于军队 , 赵光义在给正掌权的曹彬、楚昭辅、潘美(当时人在攻打北汉的宋军中)等人加官进爵之外 , 又于当年十二月 , 把攻打北汉的宋军给调了回来 。
这支军队是赵匡胤为了消灭北汉这个割据政权 , 在当年八月派出 , 其中绝大部分是精锐禁军 , 赵光义是在防止前线将领拥兵支持赵匡胤的儿子们 , 宁可暂时放弃灭国之功 。
在安抚了顶层皇族、官员 , 又从前线撤回了禁军之后 , 赵光义才开始了真正的大动作 。
他的大动作主要是针对读书人 , 宋朝自赵匡胤时期 , 就开始执行“以文抑武”的国策 , 读书人的地位高涨 , 赵光义需要全天下的读书人都认可他这个皇帝 。
只有读书人都认可了他 , 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兄终弟及”和“烛影斧声”的负面影响 。
为此 , 赵光义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刚开年就动作频频 , 为拉拢读书人 , 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
第一:大量录取新进士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 , 赵光义即迫不及待地开科举 , 在这次科举中 , 赵光义收买读书人的行为昭然若揭 。
首先 , 他要求全国各地符合条件的考生 , 免于地方上的考试 , 全部直接到京城来参加省试 , 到京城的路费还由国家供给 。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中的记载 , 这一次大规模召唤士子们来京 , 就召了五千多人:“先是诸道所发贡士凡五千三百余人” 。
然后 , 赵光义从这些士子中 , 经过考核 , 录取了五百人为官 , 接近百分之二十的比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第九》中记载:
戊辰 , 帝御讲武殿 , 内出诗赋题覆试进士 , 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定其优劣为三等 , 得河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 。庚午 , 覆试诸科 , 得二百七人 , 赐及第 。又诏礼部阅贡籍 , 得十五举以上进士及诸科一百八十四人 , 并赐出身......凡五百人......第一等、第二等进士并《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 , 同出身进士及诸科并送吏部免选 , 优等注拟 。宠章殊异 , 前代所未有也 。
史书为啥会评价“前代所未有也”?因为在宋太祖赵匡胤时代 , 前后十多次开科举 , 一共也才录取了不到两百名进士 。
赵光义一次就搞了五百人当官 , 以至于宰相薛居正都嫌录取的人数太多了 , 一下子来这么多官 , 宰相们安排起来也头疼 。
但赵光义可不管这些 , 他要的就是多 , 只有让更多的读书人看到希望 , 他的名声才会更好 。
不仅录取的人数多 , 赵光义给他们的待遇也是无比优厚 , 直接发钱 , 给派出到外地为官的进士们“仍赐装钱 , 人二十万”(大约两百多贯 , 当时约八百钱为一贯) 。
赵光义登基没人反对吗 赵光义登基之后为何要拉拢读书人?他做了哪些事情?

文章插图
如此一来 , 这一批新科进士哪能不对赵光义感恩戴德?
至于其余没有考中的士子们 , 看到录取名额的增加 , 同样也满怀希望 , 同样对赵光义感激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