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最真实的贞观之治:一场形式主义的乌托邦

【揭秘最真实的贞观之治:一场形式主义的乌托邦】武德九年(626年)十月 , 登基不过三个月的唐太宗李世民 , 主持召开了一场由大部分要臣参加的御前政论会议 。会议讨论的主题是“自古理政得失” , 目的是希望找出一条适合本朝发展的路线方针 。刚刚从关东地区巡视回来的魏征在会上信心满满地说:“正如饿极了的人很愿意吃东西 , 大乱之后百姓也更愿意接受教化 。只要上下同心 , 按照圣哲的教导行事 , 几个月就能见效 。要是两三年才见效 , 那就是失职!”
名儒封德彝对此却很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 , 夏、商、周三代之后 , 人心日渐浇薄 , 故秦朝重用法律 , 汉代推崇霸道 。不是秦、汉的君主不想教化百姓 , 而是教化不了 。封德彝们的结论是:“魏征一介书生 , 不识时务 , 若相信他的邪说 , 必会祸乱国家 。”
这场著名的辩论 , 最终是魏征获得了胜利 。许多年以后 , 唐太宗发自肺腑地感叹道:“我之所以取得如此光辉的成就 , 全是魏征的功劳 。”又过了许多年 , 历史学家们在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时 , 激动不已地呼喊出了这个名词:“贞观之治”!
历史学家们激动不已 , 历史却沉默不语 。在这沉默不语的历史背后 , 有这样一连串数字:西汉初年 , 全国百姓户口为300万上下 , 人口约1400万 。光武帝去世时(57年) , 全国户口为427.9634万 , 人口2100.7820万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 户口数为245.9840万 , 人口数1616.3863万 。贞观初年 , 户口不及3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