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强势攻取元大都为何千里追杀元顺帝?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号燕衡,汉族,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 。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 。其父常,母高氏 。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 。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 。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后在和阳归顺了明太祖朱元璋 。
相传,常遇春率军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 。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 。这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 。但是常遇春结寨⑥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 。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 。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 。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 。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⑥泉口 。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 。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 。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 。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 。一生为将未曾败北 。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⑥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 。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 。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 。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
常遇 春传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 。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 。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 。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 。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 。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 。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赐后人冰铁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后有开平王常宝童痛打严嵩) 。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
鏖战衢州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员骁将 。他身为军中前锋,作战勇猛,席卷幽燕,直捣元上都 。由于他曾攻克了开平府(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被封为开平王鄂国公 。洪武二年(1369),年仅39岁的常遇春因得“卸甲风”,而暴死于柳河川军中 。朱元璋痛失爱将,以诗悼之:“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并将其作为陪葬明孝陵的勋臣,择墓于南京太平门外,赐给祭田 。后又在南京鸡笼山下建的功臣庙中,将其居于首位以祀之,甚见尊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