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强势攻取元大都为何千里追杀元顺帝?( 三 )


东征北伐,攻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四年(1364)七月,常遇春先是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 。接着,又与邓愈会(hé)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岭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风降附 。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㈥、襄阳;十一月与徐达率军攻占了泰州 。至正二十⑥年(1366)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 。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常遇春的军队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张士诚的羽翼,平江(今苏州)孤立无援,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围攻,平江城破,张士诚败死 。常遇春以功进封为鄂国公 。
常遇春“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 。这是自古名将几乎所供有的一个优点 。与此相应就是兵有纪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不扰民 。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这同他出身农家有关,也是朱元璋在开拓事业中一贯严格要求的 。常遇春与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议,免收百姓给军队交纳的粮草——寨粮,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注重发展屯田事业,以解决军队的粮饷,从而减轻了占领地区百姓的沉重负担 。
在和同僚之间的关系上,常遇春处理得也比较好,在作战中能够节制诸将又能虚心与诸将研究对策,集思广益 。他身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征战,非常尊重小他两岁的徐达,谦逊地“奉节制,进止赴期不敢爽毫发,大将军雅敬爱之”,始终无小间 。当时,徐达、常遇春两员大将并称,“一时名将称徐、常” 。一个以谋略持重着称;一个以勇猛果敢闻名 。朱元璋很会用将,以徐达为正,常遇春为副,用其所长,互相配(hé),相得益彰 。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 。朱元璋对常遇春也特别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常遇春也善于处理同主子的关系 。1365年二月,当常遇春率军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县班师之后,朱元璋对常遇春“颁赏赐劳”,特意表彰他“勤劳于外,南平诸郡,兵不失律,民无所扰”的功劳 。常遇春对答颇为得体,他说,这是“皇上成算,所至辄克,非臣所能” 。貌似宽厚心实险狠的朱元璋自然最爱听这样的话了 。
明代开国第二武将,对朱元璋极为忠心 。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员大将闻名天下:邵荣、徐达、常遇春 。邵荣资格老,功劳多,可数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发现后,本欲革职免死 。常遇春挺身而出,称臣子当忠心不二,邵荣这样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则自己与邵荣不能并存于世 。朱元璋听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泪斩了邵荣 。
常遇春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每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可惜,他只活到四十岁,就病死于柳河川 。临死前留下遗言:“恨不能再报效太祖 。”
朱元璋闻讣大恸,立即震悼罢朝,亲往祭奠,扶灵大哭,并泣咏挽诗一首:“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 。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咏罢,又开棺睹容,遂脱下龙袍,盖其遗体之上 。后又亲为选择葬地———南京钟山北麓,至10月9日始葬,举行了隆重葬礼 。复又追封其上三代皆为开平王,并命礼部监修王陵,赐立碑碣和王爵应有的石器二十余具 。巍峨严整,雄伟壮观 。从此古老的贾村便改名为常家坟了 。
永流大地
常遇春的英年早逝,是明朝初期的一大损失,因当时还有元朝的残余势力还未完全消灭,还有一些硬仗等着他去打 。但对他个人来说,逃脱了朱元璋的谋杀,保全了他的荣誉,使他的英雄业绩得以流芳百世,与日月同辉,也是一件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