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
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
扩展资料:
醉翁亭记整体赏析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
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
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 。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
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
”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
分五步突出醉翁亭 。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 。
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 。
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 。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 。
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 。
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 。
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 。
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 。
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 。
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
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
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 。
“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
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
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
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
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 。
文章插图
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 。
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