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啶酰菌胺的概述
啶酰菌胺概述:啶酰菌胺是固体的,储存在0-6度 。可制成超低体积液体剂、油悬浮剂等新剂型 。啶酰菌胺是德国巴斯夫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 。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病、褐腐病和根腐病,2004年在英国、德国和瑞士注册 。啶酰菌胺属于线粒体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抑制剂 。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其它杀菌剂无交叉抗性 。化学名称:2-氯-N-(4’-氯二苯基-2-基)烟酰胺毒性:急性口服:>2000 mg/kg;急性经皮:>2000 mg/kg,是一种低毒杀菌剂 。啶酰菌胺是一种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 。它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病都有活性 。对防治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及各种腐病有很好的效果 。它对其他杀菌剂的抗药性也很有效 。主要用于防治油菜、葡萄、果树、蔬菜、大田作物等病害 。对多菌灵和他克莫林没有交叉抗性 。扩展资料:1、作用机理能抑制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氨基酸、糖和能量,干扰细胞分裂和生长,对疾病有神经保护和治疗作用 。抑制孢子萌发、细菌管伸长、菌丝生长和孢子母细胞形成真菌生长繁殖的主要阶段,杀菌效果直接由母体活性物质引起,没有相应的代谢活性 。对多菌灵和他克莫林没有交叉抗性 。2、合成方法(1)以邻氯硝基苯为原料,通过对氯苯基硼酸的反应,与2-氯烟酰氯还原缩合,合成了目标产物 。(2)以邻碘苯胺为原料,先与2-氯烟酰氯反应,再与对氯苯基硼酸铃木反应,得到目标产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啶酰菌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文章插图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 。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 。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 。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 。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 。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杀菌剂按作用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类:(1)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感病前施用,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或杀死已萌发的病原孢子,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染为害的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有两种:一种是消灭病原侵染源,又称铲除剂,如石硫合剂等;另一种是在病菌侵入植物以前,把杀菌剂施到寄主表面,使其形成一层药膜,防止病菌侵染,如硫酸铜、波尔多液等 。保护性杀菌剂可以具有内吸性或不具备内吸性,前者如三环唑,后者如铜制剂 。(2)治疗性杀菌剂当病原菌侵入农作物或已使农作物感病后,施用此类杀菌剂可抑制病原菌发展,使植物恢复健康,如多菌灵、苯菌灵、三唑酮等,治疗性杀菌剂多数具有内吸作用 。(3)抗病毒剂可以钝化病毒或抑制病毒DNA的复制而达到消灭和降低病毒数量的药剂 。(4)土壤消毒剂釆用沟施、灌浇、翻混等方法,对带病土壤进行药剂处理,使土壤中的病原菌得以控制,以免作物受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