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 四 )


那么 , 《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如何解释?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 哪有如此绝对的判断 , 过年了 , 逗你一笑 , 也凑全了老虎身上的仁义礼智信 。
虎符与王权
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 , 也难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 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指出:“虎者阳物 , 百兽之长 , 能执搏挫锐 , 噬食鬼魅 。 ”老虎何其勇武 , 何其威风也!为此 , 国人才视之为神兽、瑞兽 , 赋予其美好的人格 。 梁启超甚至将伏羲视为老虎的化身 , 寄之以身 , 托之以命 。 如果能够敬若神灵 , 祷之拜之 , 便可百邪不侵 。 所以 , 很早以前老虎就与王权联系在一起了 。 如果这种说法虚空得不无猜测之嫌 , 那么 , 可以请出虎符作证 。 虎符 , 是兵符、军符 , 是古代帝王掌握兵权 , 调发军队的信物 。 一般用铜制作 , 分为左右两半 , 有子母扣可以相合 。 右符留存中央 , 左符赐予将领 。 帝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 , 必须携带右符 , 验合无误 , 将领才能出征 。 战国、秦、汉时期 , 几乎各国通用 。 称作虎符 , 缘于兵符就是老虎造型 。 尧舜之后 , 自夏代灭亡起 , 王权交替多是暴力厮杀 。 厮杀的主力就是军队 , 调动军队须使用虎符 , 足见老虎就是皇权的象征 。
有没有事例?有 , 窃符救赵就是证明 。 战国时期 , 强秦东征 , 旨在吞并各国 。 大军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 , 赵国危在旦夕 。 赵王向魏国求救 , 魏王惧怕秦国 , 不敢去救 。 可要不救 , 唇亡齿寒 , 魏国也岌岌可危 。 危急关头 , 信陵君魏无忌唆使魏王姬妾如姬窃得虎符 , 调动军队 , 解救了赵国 , 也缓解了魏国的危机 。 看看虎符的作用有多大?改变了历史啊!
老虎不仅在兵符上大显神威 , 周天子还嫌神威不够 , 为将士的头盔、兵器 , 全都雕饰虎纹 。 这还不够 , 将军若是作战宿营 , 帐篷要称虎帐 。 至于皇家议论军机大事的地方 , 不称宫 , 不称殿 , 而叫白虎堂 。 白虎 , 据说在老虎中最为骁勇 , 最为珍贵 , 才将此名赐予军机处 。 《水浒传》里林冲误入白虎堂 , 就是为奸人诱惑 , 携带兵器去了不该去的军事重地 。
用白虎命名的不只是白虎堂 , 还有白虎观 。 汉朝的白虎观 , 设在未央宫中 , 主要讲经论道 。 唐朝张九龄留下这样的诗句:“论经白虎殿 , 献赋甘泉宫 。 ”东汉建初四年(79) , 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博士、儒生陈述己见 , 进行学术思想大讨论 。 讨论结束 , 他亲自裁决经义奏议 , 记录成文《白虎通德论》 。 之后又命班固撰写成书 , 名为《白虎通义》 , 又称《白虎通》 。 在战场上威名赫赫的老虎 , 芳名居然与典籍共存 , 千古流传 。
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皇家借助虎威 , 以武力征服天下 , 以经文通令天下 。 老虎则借助皇家的极权 , 让声名达到了巅峰 。 巅峰也是险峰 , 无限风光在险峰 , 险峰背后是深壑 。 世人逃不出这个怪圈 , 老虎能不能跳出来?翻开《水浒传》一看 , 不仅跳不出来 , 还两次遭受大难 。
首次蒙难的是一只吊睛白额大虫 。 大虫即老虎 , 把老虎称为大虫 , 至少看出古人甚是畏惧老虎 , 不然不会如此贬低这厮 。 这可能是鲁迅笔下 , 阿Q精神胜利法源远流长的一个例证 。 虽是这样贬低老虎 , 并没有影响老虎威猛亮相 。 施耐庵这段描写非常精彩 , “一阵狂风”和“扑地一声响” , 老虎跳将出来 。 “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 , 和身望上一扑 , 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 若对手是个凡夫俗子 , 当下就会成为虎口美食 。 可对手是武松 , 一闪就躲过了 。 那老虎“前爪搭在地下 , 把腰胯一掀 , 掀将起来” , 幸在武松又躲过了 。 老虎并不气馁 , “见掀他不着 , 吼一声 , 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 , 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 , 只一剪” 。 按照常情这一扑、一掀、一剪 , 猎物便会到口 。 偏偏常情没有出现 , 出现的是老虎失算 , 三招落空 , 局势逆转 , “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 每读至此 , 我都会想到施耐庵精通兵法 , 熟稔曹刿论战 , 懂得“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三而竭”的道理 。 以人度虎 , 施耐庵让武松逐渐占了上风 , 瞅个机会两只手就势把虎头死死按住 , 把只脚对准面门上、眼睛里 , 只顾乱踢 。 进而“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 , 一顿猛捶 , “吊睛白额”老虎竟如此蒙难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