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人的读书与为学治学有哪些讲究和门道

古人读书,五六岁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蒙,识字写字 。之后学习对对子并诵读《幼学琼林》、《蒙求》等,随后习诵《千家诗》等诗词文赋 。再后即进入《五经》或《四书》系统 。唐宋间,主要研习《五经》,明清两朝以《四书》为主 。自进入了《四书》、《五经》系统就算为学开始 。
古人年少时读书分四个步骤,一为朗读,二为背诵,三为默写,四为训解 。背诵由“三百千”而诗赋而《五经》而《四书》而“三史”(“三史”为《史记》及两《汉书》) 。背诵典籍是古代学者取得成功与成就的必修课 。一般在二十岁之前这些功课基本完成,进士功名多数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取得 。再后进入著书立说阶段,即古人所言“君子三立”之“立言” 。
唐代科举制度确立,考试内容以经学为主,兼有诗赋 。经学是中国固有之学也是考试大纲 。
《五经》至《十三经》及《四书》
经学是汉武帝所立的国家官学,是后世研究《十三经》的学问 。经字本义为织布机上的纵线,横线称纬 。以道路为例,南北向称经,东西向称纬,如地球经纬线 。经线是织布的主干,后寓意为根本义理法则,天地人之纲常 。
【解密:古人的读书与为学治学有哪些讲究和门道】周秦时期有《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此谓之经书,与之相对有纬书 。秦时,《乐》散佚不存 。至汉代为《五经》,《易》为群经之首 。之后,《礼经》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典籍,所谓一礼变“三礼” 。《春秋经》分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所谓《春秋》变“三传” 。此《九经》之谓,成于唐代初期 。至唐代晚期,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成《十二经》 。至宋,《孟子》列入,终成《十三经》 。此后再无变化 。
《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典籍合称 。《论》《孟》为《十三经》之二经,《学》《庸》原本是先秦著作,后被西汉学者戴圣辑入《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因其叔父戴德亦研习《礼经》,戴圣遂称小戴) 。南宋时,大儒朱熹把《学》《庸》从《礼记》中择出与《论》《孟》合并,作《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世间遂有《四书》,又曰《四子书》 。自唐朝至清代,科考试题以《五经》及《四书》为范围 。唐宋重《五经》,明清以《四书》为要 。
经学及学术分科
经学典籍仅指儒家经典 。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以及佛道教各种经文典籍不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不属于经学范畴 。经学是学术固有名词,不可把带“经”字的典籍均认为是经学内容 。
经学之外的各家之学谓之“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 。先秦时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等六家 。汉代有九流十家之说,即六家之外的纵横、杂、农、小说四家 。后来的佛学也属于子学范畴 。
中国学问于经、子两门之外还有史学与诗赋等 。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术分科,只有书籍分类 。西汉学者刘歆以内容对书籍进行划分,称“七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唐代分成甲乙丙丁四部,明《永乐大典》及清《四库全书》为经、史、子、集四部 。晚近西学东渐 。鉴于西方现代学术分科,国人把经、子两部称作义理之学,史部称作考据之学(经学之训诂考据另谓之“小学”),集部为词章之学,其他称作经世致用之学 。义理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框架及核心价值所在 。此话题甚大,涉及二千多年学术史、思想史等 。知者自知,不知者亦非两三句话能以知,故不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