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中带稷的名人,历史上什么有不收礼的名人( 六 )


(二)黍是中国北方最普通的谷类,极易辨认,所以,在谷类中是最无问题的 。可是,南方人种稻,少见黍,往往弄出许多错误的说法 。如南宋大经学家、理学家朱熹是今属于江西的婺源人,后来侨居建阳(今属福建),他注的《诗集传》是自宋至清读书人必读的书,他在《诗经·王风·黍离》中对“黍”作的注曰:“黍,谷名,苗似芦,高丈余,穗黑色,实圆重 。”显然他把高梁误为黍了[1-2,4] 。
(三)稷是什么呢?今天已没有名“稷”的农作物 。所以,古书上的稷就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据史学家和农学家的共同考证,汉以前的文献有许多迹象表明,稷是谷子的名称之一 。如《周礼·天官·疾医》说:“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汉书·食货志》:“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颜师古注:“五种即五谷,谓黍、稷、麻、麦、豆也 。”均为黍、稷并列,而无重要作物谷子(粟)的名称 。再《孟子·滕文公上》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高诱注:“菽、麦、黍、稷、稻也 。”其中提到各地适宜种植的作物,也是黍、稷并列,而无粟 。粟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五谷中不可能不包括粟 。黍、稷若是一种作物的不同类型,就不必要并列,稷即指粟是完全可能的 。否则,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都是说不通的[4,7,20] 。《诗经》中黍稷连称,是说明二者在同时同地生长 。黍稷对称,又说明它们的长像明显不同 。如《小雅·楚茨》曰:“自昔何为,我艺黍稷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指出二者的形态明显有别 。《王风·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是以“彼黍离离”描写黍穗的分披下垂,又以“苗”、“穗”、“实”三字互换使用,强调稷穗的整体性,这正是谷子(粟、禾)的特征[12,18,20-21] 。但是由于稷之历史悠久,其发展过程中异名甚多,先后有禾、粟、粱、谷、秫、黍、苗、粢、芑、小米等十多种异称,稷之本名则时用时不用,公名与异名的不断换用与不断缠扰,历久而愈多,喧宾而夺主 。后世与其他谷物多生牵混,纠缠不清,这是造成至今对稷的名称未能定论的原因之一[1-3,20-21] 。
其二,学界名人在此单一问题上的误解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首先对稷是否粟提出怀疑的是南朝(梁)的陶弘景 。陶弘景是南方丹阳人 。他并不知道“稷米”为何物,只是因为古书中“黍稷”连称,推测稷与黍相似 。他又以“黍、稷、稻、粱、禾、麻、菽、麦”为“八谷”(而事实是先秦古籍中有“五谷”、“六谷”、“九谷”之称,唯独没有“八谷”之称,所谓“八谷”不过是陶弘景的杜撰) 。因为“八谷’中有稷又有禾,所以推测稷不是粟 。后来,唐苏恭根据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撰写《新修本草》时,却把陶的疑似之词变成了肯定的结论 。由于《新修本草》是国家组织编纂的,影响很大,不但为后世本草家所遵循,而且影响及于本草界之外 。再如清乾隆时大经学家、对农作物研究精博的程瑶田作《九谷考》,旁征博引,证明稷为高粱 。程氏当时是学术界一代大师,其论一出,大多数学者都尊信称颂而不疑,如《说文解字》专家段玉裁赞叹:“程氏《九谷考》至为精析,学者必读此而后能正名……真可谓拨云雾而睹青天矣 。”训诂学家王念孙也称程氏“援古证今,其辨明矣 。”经学家马瑞辰则谓:“稷为今之高粱,程瑶田《九谷考》辨之甚精,秦汉以来多以稷为小米,俱误 。”其他如刘宝楠(《释谷》)、陈奂(《诗毛氏传疏》)、孙诒让(《周礼正义》)等皆取程氏说,以为稷即今天的高梁,奉为定论 。凡此种种,上述学者们只在文字注释中转圈子,没有脱离训诂的小天地,而其中有的人甚至于连黍、稷的生长情况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 。此间虽有王鸿渐、吴其浚、吴汝纶、高润生等不以程氏说法为然,撰文指出稷是谷子而不是高粱,但是这几位学者远不如程、段、王、孙等氏著名,他们的说法,并不为人们所注意 。总之,争论至今,多数专家、学者的观点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这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稷,也就是粟,俗称谷子,其籽粒去皮后叫小米 。显然黍与稷分明是两种不同的谷物[1-3,7,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