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什么东西最好卖?( 七 )


“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青年流行军装,中老年衣色仍以黑、灰、蓝为主,式样仍以中山装为多 。
80年代后衣着变化较大,男女青年衣着讲究,款式新颖,质量也随着提高,服式无一定规范,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素、或艳,不一而足;裤管时窄、时宽、时长、时短,因人而异 。青年女子四季服饰多彩多姿,时常变化,时穿长裙子,时穿短裙子,时穿超短裙、时穿健美裤 。衣料从化纤类发展为呢、羽、皮、哔吱之类的高档制品 。中老年男子从中山装转化到茄克衫与西装,衣料也逐渐趋向高档 。
鞋 袜
民国前后男女老幼多穿鞋 。男鞋黑色圆口或尖口,双鼻或无鼻,圆头低帮 。夏季居家则多穿木屐拖鞋 。女鞋多用红色布制,尖头翘鼻,鞋帮绣花,后跟加寸许厚,形似高跟 。民国禁止缠足后,女鞋与男鞋相似,鞋面加横带纽 。二、三十年代后,穿皮底布鞋、胶鞋、皮鞋的日渐增多,多数女性穿高跟皮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以胶底布鞋、军鞋和皮鞋为主 。60年代随着塑料工业发展,各种塑料鞋、塑料拖鞋进入市场,夏秋季人们以穿塑料拖鞋为主,木屐渐次被淘汰 。80年代,青年男女和干部、职工,大多穿用款式新颖、色调多种的皮鞋 。
旧时男女皆穿布制的袜子,缠足妇女以苎纟齐织成宽五六厘米、长二米左右的裹脚布(俗称“脚带”)缠脚 。四、五十年代后,针织袜、**、尼龙袜取代布袜 。
帽 子
近、现代流行于民间的帽子是小帽,又叫瓜皮帽、碗帽,系男性的便帽 。以六辫合缝,环成圆形,有平顶、尖顶之别 。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用纱,皆黑色 。帽顶缀以丝辫成的结,如花果之蒂,圆而短 。富人以珊瑚或玛瑙代结,有的在帽沿前面的正中缀以小方形的翠玉为饰,到抗日战争时期便已消逝 。高帽,二、三十年代随着西装从国外传入 。在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中穿西装多戴高帽,有的穿长衫、长袍也戴高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盛行灰色军便帽 。“文化大革命”中盛行戴黄色军便帽,有些女青年也戴此帽 。80年代后,老人、小孩因御寒戴各式呢质、纱线或毛线编织的帽子,少数人旅游戴鸭舌帽 。
首 饰
簪、钗、耳坠、戒指、手镯为旧时妇女的主要首饰 。簪、钗、耳坠,富者为金质,一般为银质,贫者为铜质 。戒指一般均为金质,手镯多为玉质,也有银质、铜质的 。未婚女子首饰不多,一般仅耳坠、手镯 。读书学生一般不戴首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农村某些地区外,一般不戴首饰 。80年代后,女子开始戴戒指、项链和耳环等,款式无奇不有 。
发 饰
清代,男留长辫,已婚女子挽髻,童养媳双侧梳“蚱蜢髻” 。城乡妇女均流行戴花 。据说戴花既可衬映容颜的娇美,又可体现“戴花益子”,为吉祥的象征 。所戴的花,主要有鲜花、通草花两种 。通草花以中药通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简称草花,通称象生花 。所戴的花多插于发髻上,或夹在前额的缝间,或扎于后垂的发辫中 。鲜花一年四季,凡常见的花卉,或取其色,或取其香,随时宜而选用 。逢年过节或家有喜庆,要戴“红笑”(色彩绚丽)的花,不戴素淡的花 。
福州茉莉花多,花季又长,香气浓郁,为妇女所喜爱 。白玉兰花,也经常被采摘佩戴 。有的花一般人禁忌不戴,如桃花、夹竹桃,虽美丽,但被视为轻薄妖冶,习俗相沿,从无人戴 。妇女在孝服期间,不能戴鲜花 。年轻的寡妇更为禁忌,但等儿女长成的,才可戴素淡的鲜花 。清朝康熙间,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在《闽小记?闽女》中提及有关戴花的习俗 。由此可见300年前福州妇女戴花的打扮,还保留着古朴的民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