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什么东西最好卖?( 四 )


中元节日,家家举行家祭活动 。除一般供品外,还须焚烧纸衣,供给祖先鬼魂在阴间享用 。
中元节正值农村早稻收割后不久,人们利用农闲时间祭田地、庆丰收 。因此,福州郊县仍然保留着“七月半”做“半段”的习俗(意谓一年已过半段),但在时间上各村不一,往往是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轮流着进行 。做“半段”时,家家都要宴请许多亲朋好友 。有的村庄邀请剧团演戏或讲评话、伬唱等活动,以示丰收喜悦 。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团圆节 。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贵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准民间使用铁制的刀具,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统治者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 。高邮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一起义的小字条,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见传单,纷纷夺取菜刀,举行反抗元朝统治者的起义 。从此,人们每到中秋节,就要吃月饼,以纪念这一人民群众的斗争节日 。
中秋节俗,福州人家备供品,烧纸衣,以祭祖先 。夜设家宴,举家欢聚,饮酒赏月 。这个节日,民间还有尊老爱幼的习俗,晚辈馈赠大月饼(即礼饼)给长辈,长辈则馈赠小月饼给晚辈,在节日内互表良好祝愿 。中秋节俗,按《福建通志?风俗》志记载,闽都各地略有不同 。福州城内“中秋士女登乌石山进香,夜燃神光塔灯,是夜妇女连臂出游,谓‘走百病’”;永泰县“中秋望月,绅士祝魁星”;闽清县“中秋造月饼,设酒赏月,食栗与芋,童子备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长乐县志》述“中秋从略,各家不过具饮而已 。”
中秋“摆塔”,是节日的一大乐趣 。农家儿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点燃,火光四照,盘诗赏月,互相娱乐 。城内人们购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人物,并有烛台、花瓶、香炉等陈列展出,供人观赏 。富贵人家有的在厅堂搭架“摆塔”,少则三层桌,多则十层桌,最高层摆以泥塔或铁塔,低层陈列一双秧盆,青葱吐绿,以示丰收 。中间各层则排列历代名人和戏曲人物,整个庭院灯烛辉煌,增添佳节气氛 。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因九为阳数,日月并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来源于后汉桓景登高避祸的故事,据《三山志》载:福州九仙山(于山),是汉闽越王无诸重九登高的地方,无诸与汉高祖刘邦是同时代的人,比桓景早200年 。《八闽通志》载:“重阳,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饮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邪 。”(茱萸为中药,味苦、性温,有散寒、温中、止痛和祛恶等药效 。)据说,闽越王当年盛菊花酒的大石樽,清嘉庆年间还在于山,后来不见了,但仍有“九日台”遗迹可寻 。福州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还有放纸鹞(〔tsai ieu〕风筝)的习俗 。据说,放纸鹞也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 。一次,桓景求费长房取除邪去瘟的药,走迷山路,后经鸽子引导,才找到费 。后人为纪念此事,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流传久了,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 。
旧时,福州登高、放纸鹞的地点主要在于山、乌山、大庙山等 。那时,大庙山有一块登高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天星落地” 。九月九时,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在登高石山上一登,便会长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每逢重阳节,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谐音,因此,节日期间,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点,称“九重粿”,即粿有九层,中间夹七层糖色,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