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 》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 》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在这方面,《硕鼠 》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
诗经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 ”和“小雅 ”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 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
一、比,就是譬喻 。
朱熹 《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 。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 。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 。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况 。
- 历史解密:陆逊是怎么破掉诸葛亮的八卦阵的?
- 解密:文学著作《诗经》中有着哪些具体内容?
- 解密: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有着哪些内容?
- 解密:清华大学为何又会被称为是国耻学校?
- 解密:慈禧太后点状元为何看上倒数第一名?
- 解密:汉书相比之前的史书体例上有何区别?
- 解密:《汉书》中有着什么样的独特的描写手法
- 解密:宋朝的梁山好汉为何又会被称为洪妖?
- 诗经简介:古代中国的诗歌历史的发展源头
- 解密:哪些北京老字号曾被慈禧太后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