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各有何文学特点?( 三 )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
三、赋 。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 。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 。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 。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 。《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 。《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 。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 。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 。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 。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 。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 。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 。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 。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 。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 。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 。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 。《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 。《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 。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 。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 。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 。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 。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探讨《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探讨“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 。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 。《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 。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 。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 。《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