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各有何文学特点?( 二 )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 。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 。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 。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 。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 。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 。如:
《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以山之高峻,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重要,此以具体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显赫 。
《小雅·天保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 。
《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现象喻人情绪之变化,是通感之比 。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即引发、开头 。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
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 。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 。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发情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近 。
朱熹 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其所言的类型和对诗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 。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朱标:“兴也 。”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 。盖其性然也 。”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 。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 。”则又成了“比” 。
再如《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 。”又成了“赋” 。
【解密: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各有何文学特点?】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 。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 》、《黍离 》、《蒹葭 》、《七月 》;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