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龀是指多少岁
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的时候 。
始龀指乳齿,代指小孩乳齿脱落长出恒齿的换牙时期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
古代孩子的称谓
1、垂髫:髫,自然下垂的头发的意思,在古代,儿童在七、八岁的时候,头发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句话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垂髫就是这个意思 。
2、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古代儿童在八九岁时就要梳理头发了,这个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 。
3、黄口:指的是十岁以下的儿童,这里是将小孩比喻成小鸟了,小鸟们的口都是黄颜色的,黄口之鸟,就是小鸟 。
4、幼学:指十岁的孩童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植物名称,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 。用豆蔻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赠别诗二首之一》,诗中这样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始龀是多大年龄 始龀是几岁
1、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始龀是古代的一个年龄称谓,代指小孩乳齿脱落长出恒齿的换牙时期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始龀龀、龆年或髫年 。
2、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愚公移山中的“始龀”是什么意思?
始龀的意思: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
1.读音:
[ shǐ chèn ]
2.部分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译文: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