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这一项运动起源于何时?只流行于平民阶层?

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这是今天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
一:古代平民阶层的蹴鞠活动
平民文化,即下层普通民众文化,主要以城镇平民文化为代表,最能体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本质 。
从战国时期开始,蹴鞠就在市井平民中流行 。

蹴鞠这一项运动起源于何时?只流行于平民阶层?

文章插图
据《史记·苏秦列传》统计:“临淄之卒固已21万矣” 。临淄城中近21万的市民,多数以蹴鞠、鼓瑟作为消遣,可见城市蹴鞠运动规模十分庞大 。
《西京杂记》中记载:“高祖之父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 。”
唐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的空前发展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大都市的出现滋养了平民阶层,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盛刺激了城市一般民众的享乐欢求,促使城市商业文化得以产生 。
都市民众在喧嚣的商业活动之余,追寻游乐之道 。加上唐时帝王对体育的重视,长安城内出现诸多球类场地 。
关于长安城内蹴鞠盛况,韦庄在《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中描述到:
永日昭昭无一事,隔街闻筑气毬声 。闲暇之余,城市平民普遍沉溺于蹴鞠游戏的欢娱氛围中,乐此不疲 。
发展至宋代,社会财富与生产水平在绝对意义上大大超越了汉唐两代 。
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刺激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展及城市的勃兴,市民阶层日常生活艺术日臻完善,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
蹴鞠闲中第一,占断最风流 。两宋一脉相承,但就风行程度而言,南宋时期蹴鞠活动更为普遍 。
民间节日庆典、庙会中,蹴鞠成为繁花似锦的民俗游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
清代蹴鞠运动渐至绝迹的衰败境况,民间活动势单力薄,这在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的《燕九竹枝词》中有所反映 。
比如陆又嘉作《同咏》云:“早春戏馆换新腔,半杂秧歌侑客觞 。偏是醉归人似蚁,太平鼓闹蹴毬场 。”
清代竹枝词属民歌,泛言风土人情,内容俚俗朴实 。竹枝词生动地描述了民众簇拥观看蹴毬比赛的热闹场面 。
这从侧面折射出蹴鞠运动在民间已甚为稀少,丧失持续发展的社会土壤,平民蹴鞠群体在整个大环境影响下大量萎缩 。
二: 蹴鞠活动对古代缙绅文人阶级的影响
缙绅,即广义上的官僚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主要包括身居高位的名流显宦、出身寒门的在任官员、贩夫走卒、学者、候选待任的散馆人员及受恩蒙荫的豪贵一族等 。
在群体思想意识的主导下,他们大多具备共通的情感基础与生活情趣,在生活道路的选择与文化心理趋向上显示较强的附和性 。
汉代武帝时期,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郡国狗马、蹴鞠、剑客,辐輳董氏 。
宠臣董偃家中收养了众多善蹴鞠的侍仆或闲客,以供其娱乐 。
蹴鞠这一项运动起源于何时?只流行于平民阶层?

文章插图
东汉时期,《后汉书》记载:
冀宇伯卓,少为贵戚,逸游自咨 。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 。
受宫廷蹴鞠规模影响,贵族也自建蹴鞠场,陆机《鞠歌行序》中记述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子马防在自家宅第中修建“鞠城”,迷于街路足可显示球场规模之大 。
自隋唐起,科举取仕制度的确立,官员的儒士化、文人化色彩更为浓郁 。
唐时不少文人学士甚为喜爱蹴鞠,并视之为余暇休闲方式,以淡泊之情寄于蹴鞠之戏 。
诗人杜甫在《清明二首》中描写了他的一段生活,反映了他对蹴鞠的喜爱:“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
诗中反映了文人观赏蹴鞠的昂然心情及对蹴鞠运动的喜爱之情,从中也可以看到蹴鞠在唐代文人中流行的情况 。
宋代的高俅凭借精湛的球艺,由东坡先生家内书童,一度官拜宰相 。这突出反映了宋代上层社会对蹴鞠运动的迷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无独有偶,北宋文人柳三复也因高超技艺而得以高升 。柳三复高中进士,却因无钱打点,百般愁苦时,凭借个人球艺而踏身豪门 。
真宗时期的宰相丁渭,实可谓朝中权贵 。闲暇之余,丁宰相饶有兴致,后园中屈尊亲自下场踢球 。
宰相尚且如此,朝中其他官员对蹴鞠的喜好度自是更为狂热 。
元散曲《蹴鞠》中描述到:“几追陪五路豪贵,脚到处春风步步随,占人间一团和气”,显示了豪贵阶层蹴鞠活动的普遍性与经常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