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龙吟》讲述的是蜀魏两国军师之间的对决 , 在刘备死后 , 诸葛亮抱着克服中原的雄心抱负 , 毅然决定亲自北伐抗魏 , 曹睿被迫启用司马懿出山 , 才有了电视剧中强强对决 , 才智相拼的好戏 。那么精于治国的诸葛亮在蜀弱魏强的局面下为什么要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执意北伐呢?
1、刘备的托孤之恩
刘备在临终之际语重心长告诉刘禅“汝与丞相从事 , 事之如父” , 这一番遗嘱实际上把蜀国所有的前途命运交付给诸葛亮 , 饱含了君对臣的绝对信任和无比期望 。这种信任和期望在刘备死后慢慢转变成一种巨大压力 , 诸葛亮也自称“受命以来 , 夙夜忧叹 , 恐托付不效 , 以伤先帝之明” 。因此他南破孟获 , 北伐中原 , 高举“兴复汉室 , 还于旧都”的政治宣言 , 极大鼓舞并凝聚了民心士气 , 进一步的明确了战争的正义性 。
诸葛亮怎么可能不知道魏强蜀弱的实际情况 , 更不是不知道军旅生死茫然的道理和北伐之战凶多吉少的结局 , 然而他感激先主知遇之恩 , 追思先帝的遗诏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以成先帝之遗志 。“水鉴至明而丑者忘怒 , 以其无私也” , 这正是诸葛亮被称为“千古一相”的人格魅力所在 。
2、“东和北拒”的战略构想
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 , 他就在隆中提出了“东和北拒”的战略构想 , 而当他成为蜀国军事、经济的实际领导者时 , 蜀国却成为了三国中势力最为弱小的 , 那么联吴抗曹就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因为这时魏国的军事战略中心已经放在势力仅次于其的吴国上 , 蜀国主动出击 , 既能减轻吴国的战略压力 , 又能有效牵制魏国 , 使魏国既无法集中精力经营吴国 , 又无力追击蜀国 , 陷入两面为难的局面 , 正如“二战”时 , 德国要求日本牵制苏联 。
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诸葛亮作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政治家 , 以他独有的战略眼光 , 力排众议 , 提出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 , 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上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北伐 , 进可以在魏吴对峙的局面趁机扩充蜀国的势力 , 退可以最大限度的巩固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果一味的偏安一偶 , 坚持保守防御的方法 , 魏国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在古代信息条件、兵力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 , 蜀吴对魏国大军的突袭 , 防御起来将十分艰难而被动 。而主动北伐 , 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 变弱为强 , 有效的牵制魏国 。
3、“天时、地利、人和”分析北伐大局
首先说天时 , 刘备创业之除当时正逢乱世 , 人无定主 , 正是群雄混战的时候 , 那时候静观其变 , 伺机而出尚可为王;而到了诸葛亮的时候 , 三分天下 , 敌强我弱的大局已定 , 不主动出击就是坐以待毙 。再说地利 , 魏国占据了北方的大量领土 , 在军事、民事资源上具有绝对优势 , 又逐渐从战乱中恢复经济 , 这种潜在实力是蜀国远远无法比拟的 。最后说人和 , 创业之初蜀地可以说集天下之英豪 , 而到了诸葛亮的时候 , 许多大将相继过世 , 而魏国占据中原的大量人才资源 , 这也远远是蜀国所不具备 。也就是说 , 魏国在综合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 并不断恢复壮大 , 如果不北伐 , 玩持久战 , 蜀吴只能眼睁睁看魏国做大 , 最后难逃厄运 。
- 揭:夷陵之战为什么诸葛亮没参加?
- 作为曾经的对手,刘邦在项羽死后还记得他们曾经约为兄弟吗
- 堂堂一位大清王爷,死后坟墓多次遭盗,如今现状却惨不忍睹
- 为何姜维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 元朝皇帝成吉思汗死后为何没有留下一座陵墓
- 刘备文武双全,为何刘阿斗那么怂难道是绿帽子?
- 古人饭量大!诸葛亮临死前每天竟吃一斤粮食
- 刘备麾下五大高手排名!马超垫底,第一无人不服!
- 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坚持北伐?
-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他为何不选择曹操?曹操当时势力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