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准考证上没照片是如何识别考生身份的?( 二 )


据清《钦定礼部则例》(卷91)《仪制清吏司·乡会试场规》记载 , 顺天府的乡试和会试考生入场时 , 在第一和第二两道门分两次进行搜检:“令搜检人役两行排立 , 士子(考生)从中鱼贯而入 。以两人搜检一人 , 务令士子开襟解袜 。”
后来更规定 , 考生必须穿规定服装 。据清《钦定科场条例》(卷30)《关防·搜检士子》 ,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规定:“凡考试举子入闱 , 俱穿拆缝衣服 , 单层鞋底 , 只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 , 其余别物令在外留截 。如违 , 严加治罪 。”
网络配图
据《清会典事例》(卷341)《礼部·贡举·整肃场规》 , 当时怀挟手法五花八门:“或藏于衣帽 , 或藏于器具 , 且有藏于亵衣裈裤中者 。”清朝最严的一次乡试搜检 , 出现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 在乡试头场 , 乾隆皇帝派出亲近大臣数人前往监看 , 当场搜出怀挟21人 , 在二场搜检时又搜出21人;临时弃考的有2000多人 。在考场外 , “抛弃的蝇头小卷堆积于墙阴路隅者 , 更不计其数 。”
经过这次检查 , 清朝的考场纪律更严 , 对所有可能作弊的地方都作出明确规定 , 如对带入的食品 , “糕饼、饽饽各要切开” 。甚至连考生所穿内衣内裤(亵衣、裈裤)都有强行要求:“裈裤绸布皮毡听用 , 止许单层 。”
搜检时 , 内衣内裤都要搜 。曾有人就此举提出异议 , 乾隆皇帝亲自解释:“设无所别 , 而一概从宽 , 则将来裈裤中竟成怀挟之薮矣 。”意思是说如果内衣内裤不搜的话 , 那考生都把作弊资料藏那里了 。
处罚
嘉庆《钦定学政全书》(卷19)《考试场规·附载律例》:“凡应试举监、生儒及官吏人等 , 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当场搜出者 , 枷号一个月 , 满日杖一百 , 革去职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