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出身无赖,行事无赖,但病危时却留下《手敕太子书》

大汉第一任皇帝刘邦,出身无赖,行事无赖,所作所为都很无赖 。
他靠咋呼引起吕公注意,最终迎娶了吕雉;他不喜欢读书人,见到儒生就要摘掉人家帽子,朝里面撒尿;他出口成脏,不高兴就破口大骂;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犯法 。
【刘邦出身无赖,行事无赖,但病危时却留下《手敕太子书》】历史上有很多人都看不上刘邦,认为刘邦得到天下,完全因为品行奸诈,以及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否则他地位不过是个亭长,才能不过是个普通人,如何能独揽国之大器?
刘邦的顿悟
刘邦作为开国之君,确实有过人之处和独特的魅力 。虽然出身草莽,但他老谋深算,心思绵密,在大事上处变不惊,在人事上善于统驭,在政事上运筹谋划,处处显示出高于一般人的水平 。
除此之外,刘邦另一项过人之处就是知错能改,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虽然刘邦不通文墨,但病危之际幡然醒悟,为了劝勉太子好好学习,留下了《手敕太子书》,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发自肺腑的感悟,原文如下: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
一开篇就很真诚,毫不掩饰自己曾经的想法 。我生在乱世,当初秦朝不让人们学经典,我还很高兴,告诉别人读书一点用没有 。但是自从当了皇帝,才知道读书的重要,我让别人把书讲给我听,明白了很多道理,想想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确实很多地方不对 。
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 。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 。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 。今定汝为嗣 。
第二段,刘邦开始进入正题,他绵里藏针的表示:古代尧舜把天下禅让给别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珍惜王位,而是因为他们的儿子都是庸才,不足以当王 。
普通人有好牛好马都倍加珍惜,何况是天下呢?你是我第一个儿子,我早就想立你为太子 。商山里的四个隐士,我屡次征召,他们都不出山,而他们现在为了你而出山,看来你是有德行的,我现在就立你为太子 。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 。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 。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
第三段,刘邦督促太子刘盈,他说:我自己不爱看书,但靠着不断学习,也能粗知大意,能写东西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现在看你写的东西,连我都不如,你可得好好学习呀 。每次给我上疏,你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劳 。
到这里,刘邦已经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完了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了解到两条有用的信息:第一,刘邦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第二,在培养接班人问题上,他重视塑造继承人的内在素质,尤其是文化知识素养 。
知识的崛起
刘邦弥留之际幡然醒悟,针对自己过去轻视知识的言行,进行了严肃的反省 。刘邦处世之道最闪光的地方,在他的临终觉悟上表露无遗 。刘邦是个聪明人,明白立国与守成的关系 。
他希望通过这个敕书,让他的后代明白:治理国家,需要尊重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至少从汉惠帝刘盈身上,人们可以看到刘邦的目标实现了,史书记载汉惠帝的口碑不错:“孝惠内修亲亲,外礼宰相……可谓宽仁之主 。”
自惠帝之后,文、景、武、昭、宣等等汉帝都十分爱好学习,尊重人才,重视知识,汉武帝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启用了王臧、赵绾、董仲舒等一大批儒生,曾经被刘邦尿了一帽子的儒生,这时候看到《手敕太子书》无不感激涕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