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刚刚知天命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消息传出,文武百官一时震惊不已 。
行伍出身的赵匡胤一向体魄强健,这过去的九个月中,他多次频繁出游,最远的甚至到达了西京洛阳 。而且,此前也没有他生病求诊的记载 。如此突然的驾崩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
另一件事更加重了人们的疑心 。
当赵匡胤驾崩之际,其子赵德昭已经年满二十六岁,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十八岁了 。自西周以来,父死子继早已是皇位继承的默认规则,然而在不存在”主少国疑”的潜在风险下,赵匡胤却主动放弃这一儒家所拥戴的礼法原则,转而采用兄终弟及——以弟弟赵光义为下一任的皇位继承人,于情于理,这都不由得更让人倍感蹊跷 。
于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宋太祖之死与太宗的即位便有了不同与官方记载的说法,最终形成了著名的“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大千古之谜 。而相比于烛影斧声,金匮之盟有更多让人费解之处 。
一、
对于金匮之盟,官方的记载如下 。
公元961年,也就是大宋建国的第二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重,临终前,她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皇位继承问题 。一段对话就此展开 。
“你知道为什么是你得了天下吗?”太后如此问道 。
侍候在侧的赵匡胤这时哭的像个孩子,根本说不出完整的话来,但老太后劲头来了,不停地反复询问 。
“这都是因为父亲和您两人积德行善的结果 。”赵匡胤最后给出了答案 。
“扯淡,”老太后说道,“只是因为周世宗死的早,留下了孤儿寡母,如果北周有年长的君王,天下哪里还有你的份?所以,你百年以后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 。国有长君,方为社稷之福 。”
听到老太太这么说,赵匡胤连忙顿首:一定听从您的教诲 。
太后随后命令应召而来的赵普,在床前写下誓言盟书,并将这份文书放到保险柜——金匮中藏好 。因为存放在金匮中的缘故,这份文书便被后世称之为金匮之盟 。十五年后,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便依照当年的约定即了皇帝位 。
这件事被明确记载在《宋史·杜太后传》中,而且在宋人所编著的私人历史中也记录在案;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虽然具体的细节略有差异 。
可见在时人看来,这是铁案一桩 。
然而,自上个世纪以来,历史学界却对此事有了不同看法,认为金匮之盟乃是后来的捏造,最大的嫌疑人便是赵普与太宗 。自此以后,伪造说开始广为流传 。
二、
具体而言,金匮之盟一事有三大疑点 。
其一,杜太后病危时,赵匡胤年仅三十五岁,正值大好壮年,而年长的皇子已赵德昭十一岁 。
但凡赵匡胤再多活个几年,其皇子便已成年,后周孤儿寡母的情况便不复存在 。杜太后怎么会铁口断定赵匡胤一定会英年早逝,进而催促迫使后者当即立下皇储?
其二,金匮之盟的公开是在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九月,由早已失势的赵普上书自陈说出的,太宗随后才于宫中找到了这份誓约,进而公之于众 。
金匮之盟如果存在,显然是太宗继位合法性的一大证据,对于曾与太宗势不两立而又参与此事的赵普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投机机会 。
深谙权术的赵普何以不立刻将此事献与太宗,进而以拥护之功获取太宗的谅解,反而直到五六年后才上书言明?要知道,在此期间,他一直备受猜忌与打压,终日生活在惶恐难安之中 。
其三,古代有专门的史官记录皇帝的言行,即为起居注,这是后来编撰国史的基本史料来源 。